紹興麻鴨Anas platyrhyncha var.domestica是一種我國獨有的家禽,主產于浙江省紹興市,早在南宋時期就已馴養(yǎng),已有近1000年的歷史,該品種的肉、羽、蛋都有很高的經濟價值,還是傳統(tǒng)中藥,有祛痰養(yǎng)陰之功效。
紹興麻鴨素有“禽中明珠”之稱,因其羽毛上斑斑點點,黃白相雜,故又俗稱麻鴨。
紹興麻鴨雖然其貌不揚,但它全身是寶。鴨蛋除鮮銷外,其加工產品有皮蛋、咸蛋等。公鴨大多培育成菜鴨供應市場,一般飼養(yǎng)到60到70日齡,體重在750到1000克上市供應,肉嫩,味鮮美。飼養(yǎng)多年的母鴨(紹興人叫“老鴨”),民間視為補品,“火腿燉老鴨”為鄉(xiāng)土傳統(tǒng)名菜,還可加工成紹興風味特產醬鴨。鴨毛則可加工羽制品。
鴨肉具有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E、核黃素、硫胺素、鉀、鈉、氯、鈣、磷、鐵等成分??墒巢糠著喨庵械牡鞍踪|含量約16%-25%,比畜肉含量高得多。鴨肉中的脂肪含量適中,約為7.5%,比雞肉高,比豬肉低。脂肪酸中還包含不飽和脂肪酸,消化吸收率比較高。
紹鴨體軀狹長,蛇頭暴眼,嘴扁頸細,背平腹大,臀部豐滿,形似“琵琶”。行動敏捷,善于潛水覓食,生長快,成熟期短,合群性好,抗病力強,產蛋率高。
紹興麻鴨,毛色與眾不同,白灰色的鴨毛上,帶有褐色麻點,故而得名。紹興麻鴨是我國優(yōu)良的蛋用型鴨種之一,有“禽中明珠”之稱,它具有體型小、長大快、飼料省、產蛋多的特點,紹虞平原是紹興麻鴨的起源地和養(yǎng)殖中心,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紹興麻鴨是由野鴨經人代代長期馴化,選擇而成。古越山會平原,原是茫茫沼澤灘涂,葦草叢生野鴨群棲,古人以此為狩獵對象,進而進行馴化。至宋代,山陰、會稽兩地養(yǎng)麻鴨已相當普遍,山陰詩人陸游有“坡放萬頭鴨”、“群鴨暮還家”的詩句。紹興縣地處東南沿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溫暖濕潤,雨量充沛,水域廣闊,水草及浮游生物豐富,盛產螺螄、泥鰍、小魚、小蝦等動物性飼料,為鴨子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紹興又是糧產區(qū),有豐富的谷作鴨的飼料,且是釀酒發(fā)達之地,民謠曰:“種稻釀酒,酒糟養(yǎng)鴨”,大量的酒糟乃是麻鴨的上好飼料。紹興縣共有養(yǎng)鴨專業(yè)戶1000家,總飼養(yǎng)量達90萬羽,其中母鴨達69萬羽左右。母鴨一般在120天左右就會產蛋,在正常飼養(yǎng)管理條件下,群鴨每只年產量為250到290枚,高產群可大300枚以上。蛋重65克左右,個大殼薄,是我國優(yōu)良水禽品種。1986年,商業(yè)部主持和組織全國有關專家,對紹興麻鴨進行了鑒定,認定紹興麻鴨產蛋率和蛋重量已超過引進的西方櫻桃谷、康貝爾良種鴨,高產品系達到國際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