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此菜源于楚國的宮廷菜。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莊王好魚,但長食生膩,令御廚改變烹飪方法,提出“食魚不見魚”的要求。御廚回家后一時想不出辦法,急得坐立不安。御廚夫人問清情況后便道:“這有何難,你把魚刺和魚骨剔除后,將魚瓤切碎拌以生粉等其它佐料,或蒸或煮,不就吃魚不見魚了嗎?”御廚一聽豁然開朗,在家反復試驗,終于做出了鮮嫩爽口的不見魚的魚制品。楚王吃后大喜,當即獎賞黃金一千兩。因以魚肉為主,形似米糕,而稱為“魚糕”。
魚糕也叫“楚糕”,據(jù)說乾隆皇帝食過魚糕后脫口而吟:“食魚不見魚,可人百合糕”,因此魚糕又叫“百合糕”。南宋末年,荊門范圍內權貴大宴賓客,魚糕必為主菜。其以入口細嫩、魚味悠長、柔軟、彈性足的特色,為人們所喜愛,民間喜慶宴會,向來有“無糕不成席,無席不見糕”的說法。
另一種魚糕來源的說法是在楚國時,在長湖岸邊有一酒店,專做各種魚菜佐酒。夏日的一天,店主買魚多了一些,偏偏這天生意清淡,到晚上還剩不少魚。眼看魚已離刺將要腐爛,店主急中生智,索性把魚刺全部剔除將魚肉剁碎成茸,摻進幾個雞蛋,加上一些豆粉,又倒點白酒除腥,然后做成糕放在蒸籠里蒸熟。第二天把魚糕切成塊裝碗蒸熱,澆上調料擺案出售,結果大受歡迎。
食材:鮊魚茸、熟豬油、蛋清、蛋黃、干淀粉、清水、精鹽。
步驟:
1、取凈魚茸在菜墩上鋪一塊干凈的肉皮,用雙刀將凈魚茸反復排剁成極細茸泥待用。
2、將干淀粉和蛋清、豬油入盆攪拌起勁,再投入魚茸加清水攪勻上勁,加入精鹽、姜、蔥末、胡椒粉、清水繼續(xù)攪拌上勁后,用手抓起一把茸餡,以餡垂手有勁,能浮于水面為好。
3、取籠屜鋪干凈籠布,將攪好的魚茸餡倒入籠中用手抹成厚2.5厘米的長方形魚糕坯,將表面和四周抹光滑,放入沸水鍋上蒸約20分鐘左右取出,用干凈紗布吸干表面水分,將蛋黃調勻,抹在魚糕上,繼續(xù)上籠蒸10分鐘出籠晾涼,用刀切成約8厘米寬的條,再用批刀切成約5毫米厚的片,圍擺在頭菜碗或大凹盤中,再入籠蒸約10分鐘取出即成。
制作技巧:
1、摻水制餡時,冬天可用溫熱水,夏天用冷水。
2、做糕的吃水量要依所用魚的性質加以區(qū)別而定。
3、依照筵席規(guī)格的高低,采用粉條、黃花以及小白菜等墊底均可,也可不墊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