嘶馬拉豆腐是江蘇省揚州市的一道傳統(tǒng)名菜,屬于淮揚菜;上桌的拉豆腐,下面是潔白如玉的豆腐,上面是一層色若琥珀的素油,油上又點綴他物,有竹筍的黃、香菇的褐、菠菜的綠。入口后,豆腐的高爽中,有香菇的油膩、竹筍的清脆、菠菜的酸鮮、蒜葉的香醇,如同脂羹般,美不勝收。
上了桌的拉豆腐,呈腐乳狀,上面是一層色若琥珀的素油,油下有腐乳的白,竹筍的黃,香菇的褐,菠菜的綠。入口后,在豆腐的高爽中,有香菇的滑膩,竹筍的清脆,菠菜的酸鮮,蒜葉的香醇,如同脂羹一般,盡顯香甜脆嫩,美不勝收。
嘶馬拉豆腐的主料是晶瑩細嫩的豆腐。配料是菠菜、香菇、竹筍、蒜葉等。調料有素油、麻油、白糖、醬油、姜末、胡椒粉、味精、鹽等。制作此菜的關鍵是勾芡、加油和下佐料,前后三次勾芡,每次勾芡前所下的佐料都不同,勾茨要求又各有別。
制作時,首先將三分之一的素油在鍋中燒熟,將豆腐下鍋搗爛,放白糖、醬油、姜末,急火燒到豆腐沸騰時,放入三分之一粉芡,用勺子在鍋內不停地攪拌,使粉芡與豆腐調和均勻。接著,鍋內豆腐起糊之時,加第二次油和第二次粉芡。攪拌2分鐘后,再加第三次油和粉芡,同時一邊攪拌一邊放入味精、香菇末、竹筍末、菠菜末、蒜花、鹽、味精。文火燒片刻起鍋,裝碗,撒點胡椒粉,澆點麻油后即可上桌。
品嘗嘶馬拉豆腐時還大有講究,千萬心急不得,莽撞不得。拉豆腐菜肴上因有一層油封住,所以看似無熱氣,其實內里卻是炙熱滾燙的。吃時最好以勺為具,用嘴將豆腐慢慢吹涼,然后進口品嘗。倘若吃者性急,不知究里,聞到香味,只以為是冷豆腐,舀上一勺,送進口中,就會燙得想吐也來不及。等到自己的嘴不燙了,別人則早已將拉豆腐吃光了,此時又悔之莫及。相傳曾有人將拉豆腐用罐子裝好,從揚子江畔的嘶馬五圩碼頭上船,經4個多小時,四五十里水路,到鎮(zhèn)江后再拿出來吃時,還是熱的。你說這奇是不奇?
嘶馬拉豆腐第二天不能吃,嘶馬拉豆腐里面的配菜有葉菜,長時間放置會產生較多的亞硝酸鹽,進一步生成亞硝胺會對健康不利,不建議隔夜吃。
關于拉豆腐的來歷,坊間有一個傳說。據(jù)說這道菜早先是寺院里的菜肴,僧人不吃葷菜,為了補充蛋白質,平時豆制品吃得較多,可能是為了改一改,蔬菜的清湯寡水,無意間創(chuàng)制出了拉豆腐,這一獨特的滋味,目的讓僧侶們調劑調劑胃口。燒香拜佛的善男信女,有時會留在寺院里吃齋飯,便學會了這道菜的做法,在嘶馬一帶流傳開來。由于是寺院里學來的菜,家家戶戶會在每年的清明、七月半、冬至,這幾個節(jié)日,做上一碗來敬祖宗。直到現(xiàn)在,當?shù)剞r村鄉(xiāng)鎮(zhèn)的白事宴席上,涼菜結束,準備走熱菜時,拉豆腐必須作為頭道熱菜上來,這已成為一個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