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養(yǎng)殖的水塘污染嚴重,還用魚飼料和漁藥,不安全因素太多了。相比之下,海產品生長在天然的海水里,是不是比淡水產品更安全呢?實際上,這個問題不能簡單地回答“是”或者“否”。用科學的風險評估的方法來評價水產品的安全性,主要看三個方面:化學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和生物毒素危害。
哪些水產品的化學性危害最嚴重
化學性危害主要指農藥殘留、漁藥殘留、重金屬,以及其他無機和有機化學物質對水產品造成的危害。

1. 農藥、漁藥殘留
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每年在18.26億畝的耕地上使用農藥制劑100萬噸左右。大量農藥、化肥隨表土流入江、河、湖、庫,從而導致水質惡化。不少養(yǎng)殖水塘或江、湖的高密度養(yǎng)殖方式超出了水域的自然承受能力,加劇了水環(huán)境的惡化。一些養(yǎng)殖戶還在養(yǎng)殖灘涂上隨意施用農藥、漁藥。這是造成化學污染的主要原因。
有關檢測研究表明,目前我國水域的農藥、漁藥殘留污染程度為:養(yǎng)殖水塘>江湖>近海>遠洋。有關部門對我國近海漁場和沿岸海水養(yǎng)殖區(qū)進行的監(jiān)測顯示,大部分海產品的安全質量略高于淡水產品。不過,現(xiàn)在我們吃的許多海產品采用近海人工養(yǎng)殖,有相當數量并不生長在天然的環(huán)境里,也吃了魚飼料和漁藥。這種海產品就不一定比淡水產品安全了。有些地區(qū)部分海產品的污染程度甚至超過淡水產品,如南通海域的文蛤、雜色蛤、大竹,連云港海域的毛蚶等,污染較嚴重。一般來說,海產品中的貝類、甲殼類、大型魚類受化學污染較多。
水產品化學殘留污染程度為:養(yǎng)殖水塘>江湖>近海>遠洋。
2. 重金屬污染
若以重金屬污染來判斷,就更難一概而論地說海產品比淡水產品安全了。根據重金屬污染來源和遷移轉化的特點,重金屬污染物通過吸附、吸收或攝食,富集在水生物體內外,并隨生物的運動而產生水平和垂直方向的遷移,或經由浮游植物、浮游動物、魚類等食物鏈而逐級放大。因此,大型肉食性魚類的污染更嚴重,最好不要吃。
水產品存在哪些生物性危害
生物性危害主要是細菌、病毒、寄生蟲帶來的三大危害。水產品中生物性危害導致的疾病占全部危害的80%左右。
1. 致病菌
細菌中的致病菌是水產品最常見的生物性危害。比如,夏季海產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帶菌率平均高達90%以上,以墨魚、海蟹為最高,其次是帶魚、大黃魚等。我國沿海地區(qū)每年7~9月是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高發(fā)期。
海產品被細菌污染后,細菌及其毒素會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而且,由于細菌作用引起海產品腐敗變質,產生很多有毒物質,也會引起中毒。比如,巴魚等青皮紅肉魚類及海蟹等因細菌污染而變質,會引發(fā)過敏性組胺中毒。
夏季海產品中經常帶有副溶血性弧菌,容易引起食物中毒。
2. 病毒
少數種類的病毒會引起與水產品有關的疾病,如甲型肝炎病毒、諾沃克病毒等。 濾食性貝類會過濾大量的水,例如,一只牡蠣每天過濾的水量高達700~1000升,因此,這些貝類體內富集的病毒相當高。被記錄在世界病毒感染史冊上的1988年上海30萬人甲肝病大流行,就是因為感染者食用了被甲肝病毒污染又沒充分加熱的毛蚶而引起的。
3. 寄生蟲
寄生蟲在淡水和海水產品中都存在,我國以淡水產品中的寄生蟲感染為主。例如,進食處理不當的福壽螺可能感染廣州管圓線蟲。又如,華支睪吸蟲(即肝吸蟲)病就是吃了生的或半熟的含肝吸蟲活囊蚴的淡水魚蝦和淡水螺類而感染的,我國有些地區(qū)的感染率達40%以上。枝睪吸蟲(即血吸蟲)也是以淡水螺和魚類為中間宿主,曾在我國造成流行感染疾病。海魚中的寄生蟲病等在我國不多見,因此在我國的水產品寄生蟲危害方面,海產品比淡水產品安全。
淡水產品的生物毒素種類較少,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是海產品的生物毒素。全球每年有2萬件以上由有毒的魚、貝類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死亡率達1%左右,其中大部分是海產品引起的,較多的是河豚毒素、貝類毒素、雪卡毒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