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介糕是山西盂縣家喻戶曉的傳統(tǒng)糕類美食。以其美味和特色,營養(yǎng)已成為盂縣美食的代表之一,是外地人到盂縣必須品嘗的盂縣地道美食。而這種美食平時難覓,因為只在婚宴上才出現(xiàn)。
棗介糕是用黃米面和棗做的, 過程簡單卻難以拿捏,所以說想要做好棗介糕是一門很深的技術(shù)。一般的老師傅經(jīng)過幾十載的摸索,才能掌握火候,拿捏好和面的“度”。 棗介糕和年糕相似,而且都是粘粘的那種,但是主料不一樣。而且分布地域不同。 棗介糕是用黃米面做的,而年糕是用江米面(糯米面粉)做的。棗介糕必須趁熱吃,否則以其筋道,夾到嘴里是十分不易的。
棗介糕在家宴受寵,在喜宴上更是備受追捧,可以說無糕不成宴。棗介糕的由來已久,“棗介糕”是盂縣民間辦喜事時必不可少的壓軸美食。棗介糕與“早結(jié)”諧音,寓意早生貴子。在新娘子快上轎時,由眾人端出早已做好的棗介糕供賓客品嘗,金色的黃米糕上,用大紅棗擺成的“雙喜”圖案分外醒目,新娘子要吃掉最中間一顆棗,象征婚后的生活紅紅火火、甜甜蜜蜜,隨后喜宴才算正式開始。如今,盂縣民間的婚禮習俗雖然改良不少,但婚禮.上的棗介糕是萬萬不能少的,甚至訂做棗介糕在盂縣已經(jīng)成了一項產(chǎn)業(yè)。哪家要辦喜事,必須得提前一個月預(yù)訂棗介糕。盂縣有許多專門定做棗糕的人家,他們沒有門面,不做任何廣告,全靠口口相傳。
1、挑選飽滿的大棗,去掉棗核,在開水中煮,煮到滿屋子飄著棗香,鍋里基本沒有水時就可以關(guān)火了。這時棗里的甜味已全部被煮了出來。
2、取黃米面適量,在面粉堆里挖個坑,放上水,過幾個小時,面就會把水全部吸收,這時用兩手揉搓面粉,讓面和水充分融合。抓一把摻水的黃米面,使勁一攥,攥成一團,然后用手指輕輕一搓,面團就散開了,這時的面就可以上鍋了。
3、面和水的比例較難把握,棗糕要好吃,最關(guān)鍵的是和面這一步。鍋里的水開了,把摻好水的面均勻地灑在蒸籠底層,等待白黃色的面慢慢變成嫩黃色,這時均勻地擺上一層棗,然后灑第二層面,再擺第二層棗,以此類推。等到最后一層棗擺好后,下邊的面也就全部熟透了。
4、棗的甜味伴著黃米的香味彌漫在整個屋子里,黃里透紅、晶瑩油亮、香味撲鼻,顧不得冒著熱氣兒的棗介糕燙嘴,夾起一塊就往嘴里送,黏軟甜香,回味無窮。
在蒸糕環(huán)節(jié),將鍋中水燒到沸騰,架上籠屜,把和好的糕面在手中揉搓一番,均勻地撒在籠布上,撒滿一層后,等原本黃中泛白的糕面在熱氣的蒸騰下呈現(xiàn)出鮮嫩的黃色時,將煮好的紅棗在糕面上平鋪一層。之后,再將糕面撒在紅棗之上,直至覆蓋。如此這般,一層糕面一層紅棗,鋪五六層后,蓋上鍋蓋,大火蒸20分鐘,棗介糕就可以出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