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星,中藥名。為制天南星細(xì)粉與牛、羊或豬膽汁拌制,或生天南星細(xì)粉與牛、羊或豬膽汁經(jīng)發(fā)酵而制成的加工品。產(chǎn)于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具有清火化痰,熄風(fēng)定驚之功效。常用于中風(fēng),驚風(fēng),癲癇,頭痛,眩暈,喘嗽。
虎掌
生于山谷、河岸、草地、草叢及竹林下。分布于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及陜西等地。
大南星
生于灌叢、草地及林下。分布于全國大部分地區(qū)(西北和西藏以外)。
一把傘南星
生于荒地、草坡、灌叢及林下。分布于除東北、內(nèi)蒙古和新疆以外的大部分省區(qū)。
東北天南星
生于海拔50-1200m的林下和溝旁。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寧夏、山東、江蘇、河南等地。
又名掌葉半夏。多年生草本。1-2年生塊莖近圓球形,三年以上塊莖由于側(cè)生2-5個乳頭狀小塊莖而呈扁柿形,直徑達(dá)6cm。葉自芽眼抽出,2-6叢生;葉片鳥足狀分裂,裂片5-13,卵狀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中裂片比側(cè)裂片長大,長15-18cm,寬約3cm。
花序梗2-4,亦自芽眼抽出,長15-30cm;佛焰苞為匙狀披針形,向下漸變細(xì),色質(zhì)如葉,宿存;肉穗花序雌花序軸部分與佛焰苞貼生,長1-3cm,外側(cè)著花;雄花序軸部分游離,長5-7mm;小花密集,黃色;附屬器形如鼠尾,長達(dá)15cm。
漿果卵形,熟時綠白色,易脫落布地,當(dāng)年發(fā)芽長出新株?;ㄆ?-7月,果期6-10月。
又名異葉天南星。多年生草本。塊莖近圓球形,直徑2-5cm。葉常單一;葉柄下部鞘狀,下部具膜質(zhì)鱗葉2-3;葉片鳥足狀分裂,裂片11-19,線狀長圓形或倒披針形,中裂片比兩側(cè)短小。
花序柄從葉柄中部分出;佛焰苞管部長3-6cm,綠白色,喉部截形,外緣反卷,檐部卵狀披針形,有時下彎呈盔狀,淡綠色至淡黃色;肉穗花序軸與佛焰苞完全分離;肉穗花序兩性或雄花序單性;兩性花序下部雌花序長約2cm,花密,上部雄花序長約3cm,花疏;單性雄花序長3-5cm,粗3-5mm;附屬器基部直徑0.5-1cm,長達(dá)20cm,伸出佛焰苞喉部后呈“之”字形上升。
果序近圓錐形,漿果熟時紅色,佛焰苞枯萎而效果序裸露。種子黃紅色?;ㄆ?-5月,果期6-9月。
又名天南星。多年生草本。塊莖近圓球形,直徑達(dá)6cm。鱗葉紫紅色或綠白色,間有褐色斑塊。葉單一;柄長達(dá)70cm,中部以下具葉鞘;葉片放射狀分裂,裂片7-20,披針形或長圓形,長7-24cm,寬1-4cm,長漸尖或延長為線尾狀。
花序柄自葉柄中部分出,短于葉柄;佛焰苞顏色多樣,綠色間有白色條紋或淡紫色至深紫色中夾雜著綠色、白色條紋;喉部擴展,邊緣外卷,檐部寬大,三角狀卵形至長圓卵形,先端延伸為長達(dá)15cm的線尾;肉穗花序;雌花序軸在下部,中性花序軸位于中段,緊接雄花序軸,其上為長約5cm的棒狀附屬器。果序成熟時裸露,漿果紅色。種子1-2,球形,淡褐色。
花期4-6月,果期8-9月。
又名天老星、長蟲苞米、山苞米、虎掌。與天南星及一把傘南星的區(qū)別為:1葉;葉柄長17-30cm,下部1/3具鞘,紫色;葉片鳥足狀分裂,裂片5,倒卵狀披針形或橢圓形,先端短漸尖或銳尖,基部楔形,中裂片具長約2cm的柄,長7-12cm,寬4-7cm,側(cè)裂片具長約1cm共同的柄,全緣。
花序柄短于葉柄,佛焰苞綠色或紫色具白色條紋;肉穗花序單性;雄花序長約2cm,花疏;雌花序長約1cm;各附屬器具短柄,棒狀。漿果紅色;種子4顆,紅色。
肉穗花序軸常于果期增大,果落后紫紅色。
入藥部位
天南星細(xì)粉與牛、羊或豬膽汁拌制,或生天南星細(xì)粉與牛、羊或豬膽汁經(jīng)發(fā)酵而制成的加工品。
性味
味苦、微辛,性涼。
歸經(jīng)
歸肝、膽、肺經(jīng)。
功效
清火化痰,熄風(fēng)定驚。
主治
用于中風(fēng),驚風(fēng),癲癇,頭痛,眩暈,喘嗽。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6g;或入丸、散。
治傷風(fēng)瘟疫
身熱昏睡,氣粗風(fēng)熱,痰塞壅嗽,驚風(fēng)潮搐及蠱毒中暑。壯實小兒宜時與服之:天竺黃一兩,雄黃(水飛)一錢,辰砂、麝香(各別研)半兩,天南星四兩(臘月釀牛膽中陰干百日。如無,只將生者去皮、臍、銼,炒干用)。上為細(xì)末,煮甘草水和丸、皂子大,溫水化下服之。百日小兒每丸分作三四服,五歲一二丸,大人三五丸。臘月中雪水煮甘草和藥尤佳。(《小兒藥證直訣》抱龍丸)
治小兒驚風(fēng)
牛膽南星半兩,朱砂、防風(fēng)各二錢,麝一字。上藥用臘月黃牛膽汁和南星末作餅子,掛當(dāng)風(fēng)處四十九日,和藥末研細(xì),浸牛膽皮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井花水調(diào)下。(《直指小兒方》膽星丸)
治小兒驚風(fēng)涎盛
天南星二兩(為末)。取臘日牛膽(黃牛者為良)一枚,以汁和之,卻入膽內(nèi)陰干,為細(xì)末。入研朱砂一錢、麝香少許。煎甘草水,和丸如雞頭子大。一歲半粒,熱水下,不拘時,日進(jìn)二服。(《普濟方》牛黃丸)
治小兒驚風(fēng)
南星(牛膽者)二錢,枳殼(麩炒)二錢,陳皮(去白)一錢,大黃二錢,牽牛頭末二錢、共為末,皂角煮水為丸,燈心湯吞下。(《片玉心書》利痰丸)
治頭風(fēng)痛
天南星(牛膽內(nèi)者)、白附子(炮)各一兩,石膏三兩(碎,研),犀角屑一分,甘草(炙)半兩,丹砂(研)一兩,龍腦(研)一分。上藥除研外,搗羅為末,次入研者和勻,以生雞蘇莖葉搗取汁,和蜜煉熟為丸,如雞頭子大。每服一丸,食后、臨臥茶清嚼下。(《圣濟總錄》天南星丸)
治傷寒頭痛
天南星(末)二兩,石膏(末)一兩(水飛過)。上二味,填牛膽中,用薄荷包,更用荷葉外包,于風(fēng)道中掛。以清明節(jié)候入龍腦少許,滴雪水為丸,如雞頭子大。每服一丸,嚼爛,薄荷湯送下。(《圣濟總錄》天南星丸)
取制天南星細(xì)粉,加入凈膽汁(或膽膏粉及適量水)拌勻,蒸60min至透,取出放涼,制成小塊,干燥?;蛉∩炷闲欠?,加入凈膽汁(或膽膏粉及適量水),攪拌均勻,放溫暖處,發(fā)酵7-15天后,再連續(xù)或隔水燉9晝夜,每隔2h攪拌1次,除去腥臭氣,至呈黑色浸膏狀,口嘗無麻味,取出,晾干。
再蒸軟,趁熱制成小塊。每制天南星細(xì)粉100kg,用牛(或豬、羊)膽汁400kg(膽膏粉40kg)。天南星經(jīng)膽汁制成后辛燥之性轉(zhuǎn)為苦涼,毒性大減,功能以熄風(fēng)定驚為主,可用于痰熱驚風(fēng)、癲癇、咳喘等。
本品呈方塊狀或圓柱狀,棕黃色、灰棕色或棕黑色。質(zhì)硬。氣微腥,味苦。
1、《本草正》:“降痰因火動如神,治小兒急驚必用??傊畬嵦祵嵒疔臻]上焦而氣喘煩躁、焦渴脹滿者所當(dāng)必用?!?/span>
2、《本草匯言》:“(治)小兒驚風(fēng)驚痰,四肢抽搐,大人氣虛內(nèi)熱,熱郁生痰?!?/p>
3、《藥性切用》:“專化風(fēng)痰,以益肝膽。”
4、《本草再新》:“化痰消火,涼血生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