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曲草,中藥名。為菊科植物鼠曲草GnaphaliumaffineD. Don的全草。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陜西、臺灣等地。具有化痰止咳,祛風除濕,解毒之功效。用于咳喘痰多,風濕痹痛,泄瀉,水腫,蠶豆病,赤白帶下,癰腫疔瘡,陰囊濕癢,蕁麻疹,高血壓。
生于田埂、荒地、路旁。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陜西、臺灣等地。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或基部發(fā)出的枝下部斜升,高10-40厘米或更高,基部徑約3毫米,上部不分枝,有溝紋,被白色厚棉毛,節(jié)間長8-20毫米,上部節(jié)間罕有達5厘米。葉無柄,匙狀倒披針形或倒卵狀匙形,長5-7厘米,寬11-14毫米,上部葉長15-20毫米,寬2-5毫米,基部漸狹,稍下延,頂端圓,具刺尖頭,兩面被白色棉毛,上面常較薄,葉脈1條,在下面不明顯。頭狀花序較多或較少數(shù),徑2-3毫米,近無柄,在枝頂密集成傘房花序,花黃色至淡黃色;
總苞鐘形,徑約2-3毫米;總苞片2-3層,金黃色或檸檬黃色,膜質(zhì),有光澤,外層倒卵形或匙狀倒卵形,背面基部被棉毛,頂端圓,基部漸狹,長約2毫米,內(nèi)層長匙形,背面通常無毛,頂端鈍,長2.5-3毫米;花托中央稍凹入,無毛。雌花多數(shù),花冠細管狀,長約2毫米,花冠頂端擴大,3齒裂,裂片無毛。兩性花較少,管狀,長約3毫米,向上漸擴大,檐部5淺裂,裂片三角狀漸尖,無毛。瘦果倒卵形或倒卵狀圓柱形,長約0.5毫米,有乳頭狀突起。冠毛粗糙,污白色,易脫落,長約1.5毫米,基部聯(lián)合成2束?;ㄆ?-4月,8-11月。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甘、微酸,性平。
歸經(jīng)
歸肺經(jīng)。
功效
化痰止咳,祛風除濕,解毒。
主治
用于咳喘痰多,風濕痹痛,泄瀉,水腫,蠶豆病,赤白帶下,癰腫疔瘡,陰囊濕癢,蕁麻疹,高血壓。
相關配伍
1、治支氣管炎,哮喘:鼠曲草、款冬花各60g,胡桃肉、松子仁各120g。水煎混合濃縮,用白蜂蜜50g作膏。每次服1個月。(《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2、治筋骨痛,腳膝腫痛,跌打損傷:鼠曲草30-60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3、治脾虛浮腫:鮮鼠曲草60g。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4、治蠶豆病:田艾60g,車前草、鳳尾草各30g,茵陳15g。加水1200ml,煎成800ml,加白糖。當茶飲。(《廣東醫(yī)藥衛(wèi)生科技資料選編》)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5g;或研末;或浸酒。
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藥理作用
1、鎮(zhèn)咳作用。
2、抑菌作用。
鼠耳、無心、鼠耳草、香茅、蚍蜉酒草、黃花白艾、佛耳草、茸母、黃蒿、米曲、毛耳朵、水菊、綿絮頭草、金沸草、地蓮、黃花子草、水蟻草、清明香、追骨風、清明菜、綿花菜、菠菠草、棉繭頭、寬緊草、清明蒿、一面青、鼠密艾、粑菜、白頭草、水曲、絨毛草、絲棉草、羊耳朵草、毛毛頭草、黃花果、糯米飯青、棉菜、黃花曲草、白芒草、田艾、毛氈草、啷菇菜。
采集加工
春季開花時采收,去盡雜質(zhì),曬干,貯藏干燥處。鮮品隨采隨用。
炮制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及殘根,搶水洗凈,切段,干燥。
藥材性狀
全草密被灰白色綿毛。根較細,灰棕色。莖常自基部分枝成叢,長15-30cm,直徑1-2mm。葉皺縮卷曲,展平后葉片呈條狀匙形或倒披針形,長2-6cm,寬0.3-1cm,全緣,兩面均密被灰白色綿毛;質(zhì)柔軟,頭狀花序頂生,多數(shù),金黃色或棕黃色,舌狀花及管狀花多已落脫,花托扁平,有花脫落后的痕跡。氣微,味微甘。以色灰白、葉及花多者為佳。
飲片性狀
鼠曲草為不規(guī)則的小段,莖、葉、花混合。莖段灰白色,密被綿毛,質(zhì)較柔軟。葉片灰綠色,皺縮卷曲,兩面密被灰白色綿毛。頭狀花序呈金黃色或棕黃色。氣微,味微甘。
用于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性關節(jié)炎,帶下病,癰癤腫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