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養(yǎng)家糊口的生意,看淡世間冷暖滄桑。38年的時間,足以讓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成長為人父人母,而對于馬桂蓮來說,38年的時間轉(zhuǎn)眼即逝,一忽而過。
11月初的烏市,陽光明媚,馬桂蓮(見圖)坐在自己118平方米有著空調(diào)和暖氣的店里,感嘆著時間都去哪兒了。1976年,和父親一起擺攤賣涼皮的馬桂蓮還是個19歲青春靚麗的姑娘,如今她已年近花甲有了第三代,回想起往昔艱難的歲月時,她會眼圈泛紅。
亞心網(wǎng)訊(記者 鄭卓)38年來,在馬桂蓮的記憶中,除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做涼皮、賣涼皮外,自己一直是在不斷地輾轉(zhuǎn)攤位和店面。
露天小攤承載艱辛歲月
和很多做小生意的人一樣,馬桂蓮一家賣涼皮的初衷就是為了養(yǎng)家糊口。上世紀七十年代,馬桂蓮的父親從自治區(qū)水利廳辭職,他們兄弟姐妹7個孩子加上父母,全家九口人沒了收入。為了生計,馬桂蓮的父親決定擺個小攤賣涼皮。
當父親將擺滿涼面和料汁的小推車安置到現(xiàn)在的人民廣場開始做小買賣的時候,馬桂蓮19歲。“那時候,廣場那里是一個像自由市場一樣的地方,很多人到那去趕集,擺了很多小攤兒,周圍還有幾家和我們一樣賣涼皮涼面的小攤?!瘪R桂蓮回憶說,那時一份涼皮是0.40元,還沒17路、907路公交車。從位于幸福路二道灣的家到廣場,他們只能頭頂著一大盆面,邊走邊歇著挪著去。
因為家里沒什么錢,再加上那時吃涼皮的人不多,一開始,他們只能賣出5公斤面粉做出的涼皮。
小攤在1976年的時候不慍不火地擺著,直到粉碎了“四人幫”,政府對于擺小攤做生意的管理有所松動后,馬桂蓮家的生意才開始好起來。
生意好起來的不僅僅只有馬桂蓮一家,一時間,在廣場擺小攤的人多了起來,倒手表的、賣錄音機的都有。
當時的南門解放北路辦事處的工作人員找到馬桂蓮的父親,說:“老馬啊,廣場不能再擺攤了,太臟了。現(xiàn)在廣場要規(guī)劃了,給你分塊地方吧。”
之后,工作人員給他們在現(xiàn)在的大十字附近批了一個小攤位。就這樣,兩張小桌子、幾把破凳子組成了她家新的攤點。這個攤點從1979年一直擺到1990年。
在馬桂蓮的印象中,冬天擺攤最難熬,每天早上七點多出門,寒冬臘月氣溫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端盤子的手都凍得發(fā)抖。
為了把夏天的小吃在冬天也賣得出去,馬桂蓮一家也想了很多辦法?!澳菚r手推車前面有一個把手,我們在把手上加一個棒子,把爐子放上去,湯是熱的,面也是熱的?!睂τ谏庾龅庙槙常R桂蓮輕描淡寫地總結(jié)為,那時人們可以吃的東西不多,涼皮和涼面還是有市場的。
幾經(jīng)輾轉(zhuǎn)店面越開越大
1990年前后,是馬桂蓮家的涼皮生意比較動蕩的時期,并不是因為經(jīng)營,而是因為店址。
首先,由于城市規(guī)劃,1990年,位于大十字附近的那個露天小攤位不讓擺了,而馬桂蓮在領(lǐng)事館巷的一個小鐵皮房也面臨拆除。
無奈,馬桂蓮的父親不再干這個老本行了,但馬桂蓮仍堅持著賣涼皮涼面?!拔易庀铝四歉浇囊粋€店面繼續(xù)擺攤,冬天在室內(nèi),夏天在烏市第32小學附近的一個報刊亭旁邊賣涼皮,依舊是一兩張桌子,坐十來個人?!瘪R桂蓮說,那段時間,她平均每天能賣出六七百份涼皮,每份是1.2元。
1996年,還是因為城市規(guī)劃,小攤又不讓擺了,馬桂蓮又開始尋找和審批新的店面。
那時馬桂蓮家的涼皮已經(jīng)賣了20年了,由于時常要到城管部門辦理相關(guān)手續(xù),連工作人員都和他們很熟了?!薄斑€干著呢”這句話成了每次辦手續(xù)時工作人員和她寒暄的開場白。作為熟人,城管辦的工作人員也勸過馬桂蓮,說攤位真的不能擺了,該收就收吧。
那段時間,很多小吃攤就此銷聲匿跡。但馬桂蓮憑借著一股犟勁兒,繼續(xù)在領(lǐng)事館巷的小土坯房里堅守著。
一兩年后,有家餐廳轉(zhuǎn)租一間小門面,月租400元,這個價格在當時算是貴的了。馬桂蓮也想過,自己賣涼皮涼面能不能把這個租金賺回來。但考慮到之前不斷搬家的辛酸,她還是咬牙租下了這間店面,桌子增加到4張。
之后,馬桂蓮又分別于2000年和2004年搬了幾次家,經(jīng)營面積從擺八張桌子的40平方米的小店擴至能擺下十幾張桌子的大店。
經(jīng)過多年的積累,她的涼皮手藝已經(jīng)越發(fā)精湛,顧客也穩(wěn)定了下來,這些年雖然店面不斷搬動,但生意并沒有受到多大影響。
2010年,馬桂蓮將傳承了三十多年的店搬到了現(xiàn)在的店址,英阿瓦提路52號,店面擴至118平方米,每天可賣涼皮兩千余份,經(jīng)營項目增加了搟面皮、怪味涼面、烤肉等。
現(xiàn)在,馬桂蓮學廚師的兒子幫著開店,第二家店選在紅山市場對面,目前還在裝修中,馬桂蓮的兒子準備要開個中央廚房?!拔也欢?,但兒子是做餐飲的,他懂。”現(xiàn)代化的經(jīng)營管理手段開始在這個有著38年歷史的店里演繹著新的傳奇。
□老板印象
艱辛難以言表
走在街上,馬桂蓮只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鄰家回族阿姨,一身干凈打扮,總覺得她能變戲法似的拿出回族人特有的小吃點心招待來往賓客。
也正是因為這份普通,讓很多老食客和新顧客都覺得馬桂蓮的小店不陌生。用馬桂蓮的話來說,這38年來養(yǎng)家糊口的錢以及開新店的資金,都是自己從每一碗涼面涼皮中一分一分攢起來的,其中的艱辛已不能用語言記錄。
□經(jīng)營心得
開小吃店要熬得住
雖然涼皮店幾經(jīng)周轉(zhuǎn),但老客人始終跟著馬桂蓮走,有些客人時隔多年還會打聽到地址,只為來吃份涼皮。在烏市第32小學附近擺攤的時候,經(jīng)常有顧客在她的店里邊等孩子放學邊烤火邊和她拉家常。
在馬桂蓮看來,開小吃店必須考慮到顧客的心情,不能依著自己的性子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做餐飲,就是一份要耐得住寂寞、熬得住的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