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
1. 恒山的黃芪羊肉湯,營養(yǎng)豐富,味道鮮美,遠近聞名,是渾源一絕。
2. 相傳400 余年前,恒山人過著坑上沒席,墻上沒皮,食不果腹的艱難生活,不少人得了疾病。一天,一位白胡須老頭來到恒山腳下的渾源城中給人們治病,他走到哪里,就說到哪里:黃芪是個寶,治病少不了黃芪加白術,專門治肺癆黃芪、柴胡加升麻,治療腹瀉、脫肛有功效黃芪配當歸,補血益氣舒肝好黃芪、皂刺、穿山甲,療瘡膿瘍能趕跑。不久就不知去向。老人們覺得,這是八仙中的張果老現(xiàn)世。后來人們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在內蒙古大青山上找到了黑色小粒的黃芪種子,使黃芪在恒山上生了根。恒山山區(qū)海拔1700~2400 米,砂質土壤,雨水少,氣候涼,晝夜溫差大,十分適宜黃芪生長,恒山黃芪大量上市,改變了恒山地區(qū)的貧困狀況。
3. 用恒山黃芪烹制的黃芪羊肉湯,酥軟綿爛,香味撲鼻,鮮美異常,是恒山地區(qū)群眾待女婿和遠方貴賓的必備佳肴。
營養(yǎng)價值
羊肉(肥瘦):羊肉性溫,冬季常吃羊肉,不僅可以增加人體熱量,抵御寒冷,而且還能增加消化酶,保護胃壁,修復胃粘膜,幫助脾胃消化,起到抗衰老的作用;羊肉營養(yǎng)豐富,對肺結核、氣管炎、哮喘、貧血、產后氣血兩虛、腹部冷痛、體虛畏寒、營養(yǎng)不良、腰膝酸軟、陽痿早泄以及一切虛寒病癥均有很大裨益;具有補腎壯陽、補虛溫中等作用,男士適合經常食用。
黃芪: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和膜莢黃芪等的根。蒙古黃芪為多年生草本,生于山坡、溝旁或疏林下,分布于東北、華北及新疆、本期等地,在東北、內蒙古、河北、山西等地有栽培;膜莢黃芪生于向陽山坡或灌邊緣,或見于河邊沙質地。
適合人群
羊肉(肥瘦)適合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適宜體虛胃寒者;
2. 發(fā)熱、牙痛、口舌生瘡、咳吐黃痰等上火癥狀者不宜食用;肝病、高血壓、急性腸炎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及發(fā)熱期間不宜食用;外感病邪,素體有熱者慎用。
黃芪適合人群:
表實邪盛、濕阻氣滯、腸胃積滯、陰虛陽亢、癰疽初起或潰后熱毒尚盛者,均禁服。
食療作用
羊肉(肥瘦)食療作用:
羊肉味甘、性溫,入脾、胃、腎、心經;
溫補脾胃,用于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反胃、身體瘦弱、畏寒等癥;
溫補肝腎,用于治療腎陽虛所致的腰膝酸軟冷痛、陽痿等癥;
補血溫經,用于產后血虛經寒所致的腹冷痛。
中國古代醫(yī)學認為,羊肉是助元陽、補精血、療肺虛、益勞損、暖中胃之佳品,是一種優(yōu)良的溫補強壯劑。
黃芪食療作用:
黃芪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
入氣分,可升可降;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行水消腫,托毒生肌的功效;
具有內傷勞倦,神疲乏力,脾虛泄瀉,肺虛喘嗽,胃虛下垂,久泄脫肛,陰挺,帶下,吐血,便血,崩漏 ,表虛自汗,盜汗,水腫,血蓋,癰疽難潰或潰久不斂。
食物相克
黃芪:黃芪惡白鮮皮,反藜蘆,畏五靈脂、防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