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楓香印染技藝(貴州省),編號:Ⅷ-108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貴州省惠水縣
(3)保護單位:惠水縣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
2、楓香印染技藝(貴州省),編號:Ⅷ-108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貴州省麻江縣
(3)保護單位:麻江縣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
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至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南寧州(今惠水)先后派員赴京(今開封)進貢十三次,所貢之物就有蠟染?!端问贰匪木湃磔d:“南寧特產(chǎn)名馬、朱砂……蠟染布……”??梢娰F州惠水地區(qū)的蠟染工藝,在宋代就已達到很高水平。
蠟染,古稱蠟纈,布依族、苗族叫點蠟幔。它起源漢代或更早,宋代以后逐漸消退于中原,卻興盛于我國的中南、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清代是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印染工藝大發(fā)展時期,起源于中原地區(qū)的蠟染工藝在貴州一枝獨秀,廣為分布。蠟染和楓香染同屬傳統(tǒng)的防染印花工藝,蠟染在貴州許多民族地區(qū)都有流布,楓香染手工技藝卻集中在較小的范圍,鮮為人知。從工藝形態(tài)來看,楓香染與蠟染有一定淵源關系,但從材料、工具、紋飾、制作工藝來看,楓香染均具有獨立的工藝特征和審美價值,這種特殊的制作工藝在貴州境內(nèi)實屬少見。
小巖腳楓香染何時形成,目前還沒有準確的時限,根據(jù)對健在的楓香染藝人的調(diào)查,已知的傳承歷史已有三代人,從生于1878年的第一代楓香染藝人楊正鑫算起,迄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而在此前應存在歷史延續(xù)關系,其起源應該更早。但由于無文字記載,現(xiàn)在尚難于考證。
能分泌出楓香油的楓樹木質(zhì)為紅色,秋季樹葉發(fā)紅。取楓香油的方法類似割橡膠,用刀斧在楓香樹上砍出口子、楓香油便會流出,用容器接納后,加入水在火上熬制,用絲狀棕皮濾掉渣滓,等楓香油飄在水面,取出后再將冷卻固化。
楓香油還需要牛油作材料,其作用有二:將牛油加入楓香油中,一是可以增加韌性;二是在染色后便于脫去油脂。牛油和楓香油按1:1的比例調(diào)合,再將調(diào)合后的混合油脂固化,以備隨時取用。
繪制圖案時,用適量備好的楓香油在炭火上溶解,溫度約50至60度,溫度過高染色后布面顏色會發(fā)黃,過低楓香油則容易凝結不易繪畫。圖案畫好后可以開始染色,楓香染的染色材料及工藝和蠟染基本一樣,也是用藍靛浸染,小巖腳稱為土靛。其加工方法是收割藍葉后將其放入缸內(nèi)或木桶及土坑均可,加適量冷水,隔兩天翻動一次。浸泡6—7天后,將藍葉撈出,把石灰置于盆內(nèi),再注入缸內(nèi)藍靛水,待石灰溶化后倒入缸內(nèi),用竹竿攪動1至2小時,隔夜后靛凝結沉淀,舀去上面的水即成(有的地方還要在染液內(nèi)加一些酒)。大約5公斤藍葉用石灰1公斤,可出干靛1公斤。干靛加水稀釋后,將畫好的布料慢慢浸入桶內(nèi)反復浸染,每浸一次顏色就會相應加深,直至達到所需的深度。通常分兩次封染,可以得出一個淺藍色。整個浸染過程,小巖腳叫作“冷染”。楓香染色調(diào)以青、藍、白為主,沒有其它色彩變化。
染色完畢用沸水脫去油脂,傳統(tǒng)方法是:將含堿性的青杠木燒成灰加入沸水中,即可脫掉附在布上的油脂,顯出青底藍、白花的圖案,現(xiàn)在也有用洗衣粉脫脂的,可達到同樣的效果。脫脂后用清水漂洗、晾干、碾平,整個制作過程就告完成。
麻江縣瑤族楓香染有自己獨特之處,每年農(nóng)歷七、八月間,瑤族人上山去割楓香樹油(與割樹漆相同)回來后,用楓香油和牛油按一定比例混合,在文火上熬成液狀,以便點花時使用?,幾鍕D女在自織的棉布上繪上圖案,圖案以變形夸張的花、草、魚、蟲、雀為主,間以幾何紋、雷紋、云紋、鋸齒紋等。然后,用竹簽蘸上熔化的楓油牛油混合物,順著所繪圖案上油,稱為點花,點完花后再將布曬干備染。將點花好的布料送到寨里的染坊上色。一般上黑色或靛藍色。黑色和靛藍色的染料分別用兩種瑤語叫“埯”、“背椏”的植物制成。染布時,要把布在染液中浸泡、曬干、再浸泡,反復七、八次。將染好的布在水中反復漂洗,直至將布上的楓香油、牛油混合物全部洗刮掉,露出布的底色為止,曬干即成。
楓香染制品圖案設計精美,裝飾風格穩(wěn)定性特征,是貴州民族民間工藝美術表現(xiàn)形式,以其古樸素雅的裝飾手法和獨特的民族手工技藝區(qū)別于貴州其它地區(qū)蠟染。承載著歷史文明與現(xiàn)代社會交融以及民族審美理想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被布依族和苗族、瑤族認同。在麻江瑤族中,把許多楓香染制品放在一起,她們竟能知道哪一件來自哪個家族,出自何人之手。一種圖案有什么歷史淵源,為什么要使用這種圖案,都與該民族的歷史變遷息息相關。
惠水楓香染歷史可追述到楊正鑫,他于1899年開辦私塾學堂,并開始從事楓香染手工技藝。
麻江縣楓香染的點花傳承人代表有河壩村白興六組的曹興妹、龍盼寶、楊本安等。染匠傳承人有楊勛勇、楊萬仁。
楓香染手工技藝歷經(jīng)百余年從未中斷,皆源于流行地區(qū)民風民俗的需要,是當?shù)厝罕娙粘I畹囊徊糠荨飨闳疽恢痹诿耖g生產(chǎn)制作,直到今天仍在許多民族地區(qū)加工和使用,長期以來,其手工技藝始終保持傳統(tǒng)方法,至今沒有任何改變。隨著歷史的變遷,社會的發(fā)展,傳承久遠的楓香染工藝雖然延襲下來,但由于楓香染制作工藝復雜,習藝周期長,用自紡的棉布,特別辛勞和耗時,制作周期可達半年之久,現(xiàn)在的年輕人多不愿學,后繼乏人,技藝面臨失傳的局面。楓香染生活日用織品被工業(yè)化的現(xiàn)代紡織品替代,布依族傳統(tǒng)婚禮上“發(fā)嫁”(陪嫁)的楓香染制品如床單、被面、帳檐等已很難再見。唯一在鴨寨苗族婦女的喪事中,至今仍沿用楓香染“老裙”(死者穿的裙子)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