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因?yàn)槭a(chǎn)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一般人都喜歡采用新鮮竹葉,因?yàn)楦芍袢~綁出來的粽子,熟了以后沒有竹葉的清香。
而北方人呢,就習(xí)慣用葦葉來綁粽子。葦葉葉片細(xì)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dá)一兩公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
閩南的粽子分堿粽、肉粽和豆粽。堿粽是在糯米中加入堿液蒸熟而成,兼具黏、軟、滑的特色,冰透后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鹵肉、香菇、蛋黃、蝦米、筍干等,以廈門的肉粽最為出名。豆粽則盛行于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后,豆香撲鼻,也有人蘸白糖來吃。
廣東粽是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個頭大,外形別致,除鮮肉粽、豆沙粽外,還有用咸蛋黃做成的蛋黃粽,以及用雞肉丁、鴨肉丁、叉燒肉、蛋黃、冬菇、綠豆蓉等調(diào)配為餡料的什錦粽。除了咸粽外,廣東還有一種頗有特色的枧水粽。傳統(tǒng)的枧水粽不加餡料,在糯米中拌入一點(diǎn)枧水,用冬葉直接包出來就是枧水粽。枧水粽最大特點(diǎn)就是米粒不粘不散,肉色金黃透明,脆口不膩,吃時蘸上蜜糖或白砂糖,品嘗那一股淡淡的枧水香味。
北京的粽子大約可分為3種:一種是純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后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第三種是豆沙粽,比較少見。華北地區(qū)另有一種以黃黍代替糯米的粽子,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后,只見黃澄澄的黏黍中嵌著紅艷艷的棗兒,有人美其名曰“黃金裹瑪瑙”。
嘉興的粽子也是南方粽子的代表品類,被譽(yù)為“粽子之王”,嘉興吃粽子的傳統(tǒng)從明代就開始,歷史悠久。嘉興粽子為四角形,有鮮肉、豆沙、八寶等品種。如鮮肉粽,常在瘦肉內(nèi)夾進(jìn)一塊肥肉,粽子煮熟后,肥肉的油滲入米內(nèi),入口肥而不膩。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質(zhì)香軟,分為咸、甜兩種。咸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為餡。甜粽以棗泥或豆沙為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后,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餡料都經(jīng)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粽、雞肉粽、豆沙粽、鮮肉粽等,各具特色。
和陜西一貫豪爽大氣的飲食風(fēng)格不同,陜西的甜粽,可以算是“粽子界的小清新”,陜西有一種特色的甜粽——蜂蜜涼粽子,是陜西地區(qū)的夏令特色美食,特別適合夏天食用。
蜂蜜涼粽子形似菱角,白瑩如玉,清涼解暑。吃時用絲線或竹刀割成小片,放在碟子里,淋上蜂蜜或玫瑰、桂花糖漿。吃起來筋軟涼甜,芳香可口,沁人肺腑,別有風(fēng)味。
瑤族做粽子用糯米配臘肉條、綠豆,包“枕頭粽”,形似枕頭,每個約250克。也有在糯米中加紅糖、花生等制成素餡涼粽子。
畬族粽子民間稱牯角。用箬葉將糯米包成四角。再用龍草捆扎,十個一串,有的人家還要在包粽子時加菜、肉、紅棗等做餡。煮粽常用灰堿水,粽子煮好后,色黃氣香,可存放半月。
傣族過傣族端午也吃粽子,還要過“粽子節(jié)”。據(jù)說“粽子節(jié)”是為了紀(jì)念一對因婚姻遭父母反對而殉情的青年男女。在這一天,凡未婚的傣家小伙子都要拿粽子包,與姑娘們相會在大龍?zhí)兜拿⒐麡湎?,男女圍成圈,姑娘唱起情歌,小伙子吹葉子伴奏。然后小伙子把粽包送給中意的姑娘。
毛南族也過端午節(jié),但節(jié)日的意義與漢族不同,民間稱為“藥節(jié)”。過藥節(jié)時,習(xí)慣采艾葉、菖蒲、黃姜等草藥熬水飲汁,或用這些草藥作餡包粽食用。民間認(rèn)為端午吃這種包餡粽粑可以解毒去病。
越南的粽子是用芭蕉葉包裹的,有圓形和方形兩種。他們認(rèn)為,圓形粽子代表天,方形粽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端午節(jié)吃粽子可以求得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陰歷端午節(jié)吃粽子。咸粽,用糯米加蝦米、瘦豬肉、紅豆,再加半只咸蛋包成;堿粽,是用糯米粉加椰絲、蝦米、綠豆包成菱形,蘸糖吃;肥肉粽,用糯米、肋條肉、蝦米、綠豆和五香調(diào)料包成,煮熟剝殼切片而食。
緬甸人愛吃粽子,但不是和端午節(jié)聯(lián)系在一起的。粽子是用糯米作主料,用成熟的香蕉和椰蓉作餡。這種粽子香氣撲鼻,令人陶醉。
柬埔寨的粽子稱為“布袋粽”,它不用植物葉包裹,而是取一個布袋,將糯米、赤豆、紅棗等一層隔一層地塞滿布袋,然后扎緊口袋蒸熟。食用時剝?nèi)ゲ即?,用刀切著吃?/p>
潑水節(jié)和雨季吃粽子,以甜粽為主。是用椰汁浸的糯米加椰子肉、黑豆、芋頭、地瓜,用芭蕉葉包成蒸熟后再吃。泰國人包裹的粽子個頭小如雞蛋,因?yàn)槭怯镁G色粽葉包裹,所以蒸熟后呈淡綠色,味道十分清香。
在日本,人們包粽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磨碎的米粉,其粽子的形狀也與中國的不同,他們習(xí)慣于包錘形粽子。稱粽子為茅卷,在陰歷五月五日吃,是用箬葉或菰葉包米粉,成長圓柱形。
朝鮮的粽子被稱為“車輪餅”。人們把鮮嫩的艾葉煮后搗碎加在米粉中,再做成車輪形狀,吃時味道可口。
菲律賓人喜歡包長粽子,風(fēng)味與中國浙江一帶的粽子不同。粽子還是菲律賓人過圣誕節(jié)必不可少的食品。
印度尼西亞人對粽子餡特別講究,常用鮮肉末加香菇、蔥做粽餡。吃時香滑可口,多吃不膩。
哥斯達(dá)黎加的粽子是用經(jīng)過特別加工的帶粘性的玉米粉為主要原料,配以雞肉、牛肉、胡蘿卜、土豆等,有的還澆上牛肉汁,然后用新鮮的芭蕉葉包成扁方形。
墨西哥人也有吃粽子的習(xí)俗,他們把粽子稱為“達(dá)瑪爾”。主料是粗顆粒的玉米面,用肉片和辣椒作餡,用玉米葉子或香蕉葉子包成,別有風(fēng)味。有“粽子節(jié)”以歡慶玉米豐收,在節(jié)日中,家家戶戶用芭蕉葉包玉米和牛肉、雞肉、胡蘿卜、土豆、辣椒等煮熟后食用。
秘魯人是在圣誕節(jié)時吃粽子,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邊歡慶圣誕節(jié),邊吃粽子,甚至已出嫁的女兒也趕回娘家,再嘗娘家粽子的風(fēng)味。
每逢圣誕來臨,委內(nèi)瑞拉家家戶戶包裹粽子,這已成了應(yīng)節(jié)一景,屆時,連平日賣點(diǎn)心的店鋪也堆滿了粽子。這種粽子以玉米面為主料,以火腿、臘肉或香腸為餡料,還加進(jìn)橄欖、葡萄干,用新鮮蕉葉包成長方形,每個重約半公斤,焙干蕉葉,粽子即熟,剝開粽子,清香四溢。吃粽慶節(jié),別有一番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