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丁屬于海鮮,是生活在海灘中的螨形生物。泥丁是一種長得像沙蟲,又比沙蟲小一點的動物,泥丁,又叫泥蟲或土釘,生長在靠海附近開岔的咸淡水交界處的泥塘或海邊爛泥里,所以還有個別名叫泥蟲。泥丁顏色灰暗,不是未洗凈的沙蟲,主要分布于廣東湛江市以及廣西北海市等兩廣沿海地區(qū)。
泥丁整年都可采挖,尤其是到了重陽,秋高氣爽季節(jié),個體較大,海邊人成群結隊下灘采挖用來做美味食材。憑著灘面留下的小蟲孔,用特制的三角形蟲鋤,翻開表層的泥土尋找?guī)Х矍嗌嗤恋南x道,輕輕淺挖,就可采挖到泥丁。
屬環(huán)節(jié)動物門、星蟲綱,體長約10厘米,呈圓筒狀,像似釘子,前端較細、表皮灰黑,故此當?shù)厝朔Q之為“土釘”,又稱“泥丁”或“土筍”或“泥蟲”。土釘表皮生有無數(shù)細少突出小乳頭,長著能翻出的長吻,口位于吻的前端,有許多細小的觸指,伸展在泥面攝食腐殖質(zhì)泥時,翻出的長吻如盛開的花朵呈星狀,一遇驚動就會馬上縮回泥穴中。
1、形狀有區(qū)別
泥丁和沙蟲的形狀有些不同。泥丁也叫泥蟲和土釘釘,外形矮胖,圓尖,從里到外都是泥巴,有很濃的土腥味。但是沙蟲不一樣,沙蟲又名方格星蟲,比泥蟲更細更長,體長約10-20厘米,它們是無毛的,皮膚呈方形排列,兩端粗細均勻,看起來更舒服。
2、生長環(huán)境有區(qū)別
泥丁和沙蟲的生長環(huán)境也不同。泥丁生活在半島淺灘的淤泥中或海水與河水交匯處的泥塘中,生活環(huán)境相對較差。而沙蟲生活在沿海灘涂,對水質(zhì)和沙質(zhì)要求較高。一旦被污染,泥丁和沙蟲就很難生存。
3、吃法有區(qū)別
泥丁和沙蟲鮮吃的花樣頗多,沙蟲常見清蒸或白灼,去沙煮熟后膚色純白。泥丁則多腌吃,腌吃又分生腌和熟腌,生腌較簡單,翻洗干凈拌以適量蒜蓉醬即可,也有人用高度白酒稍微殺一下菌就直接放進嘴里,據(jù)說味道比熟腌更清甜,去沙煮熟后呈銀白色。至于干貨以煮粥或酥炸為宜。
4、口感有區(qū)別
論口感,沙蟲脆嫩爽口,香甜鮮美,泥丁肉較厚實,韌而有彈性,可謂各有千秋。
5、營養(yǎng)價值有區(qū)別
泥丁和沙蟲的營養(yǎng)價值也不同。泥丁適用于產(chǎn)婦、兒童及體弱者,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而沙蟲和海參一樣,雖然有很高的食療價值,具有藥食兩用,但其不具體用于某些病癥的治療,而是用于日常食補。
1、具有滋陰降火、清肺補虛、活血強身及補腎養(yǎng)顏等功能;
2、同時還可治療陰虛盜汗、肺虛喘咳、胸悶痰多以及婦女產(chǎn)后乳汁稀少等癥;
3、同時對治療肺癆咳嗽、神經(jīng)衰弱、小兒脾虛與腎虧而夜尿頻繁等癥均有效果;
4、加上泥丁富含蛋白質(zhì)、鈣和磷、鐵等微量元素,營養(yǎng)價值極高,素有海上“冬蟲夏草”之稱。
腌泥丁
腌泥丁是民安鎮(zhèn)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傳統(tǒng)菜譜。在民安鎮(zhèn)靠海村莊的家庭主婦都有烹制泥丁的“獨家秘笈”。每年年例,我家餐桌上最受歡迎的菜肴就是母親親手腌制的泥丁,入口甘鮮爽脆。童年的記憶中,泥丁總是和熱鬧的年例相關,母親在柴火灶前把生活燒得火旺,把泥丁烹飪得鮮美可口,讓平凡的日子多了幾份滋味。腌泥丁現(xiàn)在成為小鎮(zhèn)所有酒家的招牌菜,也是小鎮(zhèn)以外的人尋找的美食目標之一。
食材:泥丁400克、蒜苗若干、蒜粒少許。
做法:
1、把泥丁用水沖洗至少五六遍,直至泥丁表面光滑,不帶半點沙塵;
2、用手將泥丁攔腰掐開一道口子(現(xiàn)在多數(shù)人使用剪刀剪開更為方便),保持著條狀;擠出內(nèi)臟,再用水清洗至干凈,瀝干水分備用;
3、大火燒開水,快速倒入處理好的泥丁,約20秒,稍變色即撈起瀝干水分,火候的把握是泥丁爽脆的關鍵;
4、熱鍋冷油,煸炒蒜粒、備好的蒜段,倒入汆水后的泥丁,猛火快速顛炒幾下,調(diào)味即可出鍋。
泥丁粥
做法:
1、首先用高壓鍋猛火滾熟生米,等米粥煮到大概八、九成熟;
2、隨后把泥丁血放入小鍋簡單翻炒,待紫紅色的泥丁血變白后,再往鍋里加入煮好的米粥,大火煮開,加入其他食材。
3、有些飯店會選擇加入生蠔或豬骨等其他食材,味道會更加鮮美,最后放入泥丁,再加適量鹽調(diào)味。
煮粥的最關鍵在于對火候的把握,粥一開就得趕緊撈泥丁上來,否則泥丁就會變老變硬,沒有爽脆的口感了。
活泥丁的價格每斤(約30-40條)35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