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強核桃饃,陜西寧強著名的傳統(tǒng)特色面食,將核桃仁去皮后與椒鹽、芝麻等一起制成餡泥,再將油面經(jīng)過三次發(fā)酵后,抹上核桃泥,放入烤爐里烘烤后制得的糕點。本品口感酥脆,味道香甜,特別適合老年人及兒童食用,被列入《陜西省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原料:
面粉、核桃仁、核桃油或菜油、鹽、堿。
制法:
1、選上等核桃仁,將其烘干去皮,搗成碎屑,加清油調(diào)成糊狀,加入適量花椒粉及鹽。
2、將面粉發(fā)酵好,和面時再加些灰面和適當?shù)那逵?,搓揉至松軟?/p>
3、和做花卷一樣,將發(fā)酵好的面分成大小塊,將面拉條搟至扁平,面皮上抹以核桃碎屑和清油混合的餡料。
4、將面團卷筒,按成圓餅,再以掌股沿中心按壓,以成凹形,最后在表層覆上一層餡料。
5、成形后放在爐灶上的平鍋里,爐下有炭火烘烤;上面再架上鏊子,鏊子上也是炭火,饃在中間的平鍋里上烘下烤。
6、經(jīng)兩三次翻轉(zhuǎn),約十分鐘左右,便出來一鍋外面金黃,里面酥脆的核桃饃。
寧強核桃饃歷史悠久。據(jù)寧強核桃饃傳人口碑相傳,天津的一個都督周玉姬兵敗領(lǐng)罪后,他的兒子帶廚師逃來寧強,在王家做了上門女婿,他的廚師在王家做廚藝,主要制作海味醬菜、糕點等。時間一長,廚師熟悉了寧強的情況,就將寧強盛產(chǎn)的核桃及其當?shù)刂谱骱颂茵x的方法融進了自己生產(chǎn)的糕點中。
這就是寧強核桃饃的最初雛形。王家的廚師跟著天津來的廚師學(xué)藝,生產(chǎn)醬菜和糕點的同時,一邊改進核桃饃的工藝,一邊擴大生產(chǎn),經(jīng)過代代相傳,定型為今天的色、香、味。
師傅姓王名培錄,生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十一、二歲上就在他父王文選身邊學(xué)藝。為人忠厚老誠,技術(shù)精益求精,終生獻身于這個行業(yè),于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去世,享年八十一歲。后來由其老妻何氏掌案,直到解放后合作化期間參加了合作組織停業(yè)。
文選的師傅也姓王,清乾、嘉間人,開設(shè)的鋪子叫“福興老號”,專門精制各種燒餅,兼營滿、漢糕點。在本縣食品業(yè)中,名噪一時。文選于嘉慶年間至“福興老號”當學(xué)徒,其師因無子嗣,平日看他年輕有為,料定日后必能卓然自立,臨終前遂將這個鋪子的招牌,授給文選繼續(xù)使用。溯自“福興老號”從乾隆時代問世,至1949年解放后,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
按文選、培錄父子兩代,一脈相承,都象文選的師傅那樣,專門精制各種燒餅及滿、漢糕點,并具特色,為各家所不及。惟“核桃饃”一枝獨秀,掩了其余光彩,這一點非當?shù)乩弦淮撕蹦芎推浔灸?/p>
現(xiàn)在開業(yè)的系已故王培錄老人的兒媳斯秀英,她本是縣城關(guān)食品業(yè)退休人員。在許多核桃饃愛好者的敦促與鼓舞下,為了不使這一名食成為絕餉,故又振奮精神,重理舊業(yè),以滿足人們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后,對于美味商品的需求。
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破津京,慈禧太后攜光緒帝逃到西安避難,地方官為了向其主子討好,曾將此饃進陳御用。雖然人們沒聽說那時的縣太爺撈到什么賞賜,但此事一經(jīng)傳揚開來,這饃在群眾中卻從此身價百倍,一直為人們所艷稱。
民國十年至十七年之間(公元1921——1927年)禍害陜南迫使人民廣種大煙的北洋軍閥第七師師長吳新田盤踞漢中十,酷嗜此饃成癖。有次派一名心腹護兵到這里來購買,那時因還沒有公路,兩地相距二百九十華里。這個護兵怕登山涉水,走到半路上便在勉縣一家饃鋪,依樣畫葫的定做了若干封帶回漢中,小心翼翼地去交差。見吳面帶喜色,滿以為有賞。那知這個大煙鬼才一搭牙,便覺不是滋味,勃然大怒,擲饃于地,說他撒謊,叫了聲:“來人啦”!一拍桌子,喝令重責(zé)了二十軍棍??赡莻€護兵仍然嘴硬,連喊冤枉,直到吳吩咐人從廚房拿出剩下的一塊王家真品命他親嘗,才不敢再使著數(shù),道出真情。俗話說:“話是一股風(fēng)”。這個小插曲,先在吳公館的勤務(wù)兵、老媽子們中間,當“奇聞軼事”地說來說去,爾后競又傳到這里。
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國民黨陜西省政府蔣鼎文,由此路過在縣政府小住??h府招待拿它作為糕點,蔣一經(jīng)品嘗,大為贊許!臨行還命隨行人員帶了好幾封,在由漢中乘班機返回西安以后,特地給這家饃鋪頒發(fā)了一張“生產(chǎn)獎狀”,以資鼓勵!
在抗日戰(zhàn)爭后期,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辛亥革命元戎、當代書壇巨星、國民黨中央政府監(jiān)察院長于右任入蜀途中,曾在這里中央銀行下榻。據(jù)說品嘗了此饃,也連聲稱好。離開時隨行人員有買了好幾封帶往重慶,使那時陪都有些國民黨高級官員,也嘗到了這一名食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