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江蜜餞,又名“煮貨”,四川省內江特產,有40余個品種,60多個花色。成品形態(tài)多樣,味道各異,保糖保汁,滋潤化渣,香甜可口,入口生津。紅桔、金錢桔蜜餞,形圓體扁,邊成菊瓣,色似琥珀,味含桔香。什錦蜜餞,集桔餅、櫻桃、天冬、棗子等多種蜜餞于一盒。清咸豐乙卯年(1855年),名師鐘銓源于內江城內開設“銓源號”蜜餞鋪,名揚于外。
內江蜜餞它素以“色澤透明,飽糖飽水,滋潤化渣,味美香甜”的獨特風格,深受人們的喜愛。內江蜜餞早在唐代,就被列為皇家貢果,至今久負盛名,經久不衰!產品形態(tài)多樣,味道各異,保糖保汁、滋潤化渣,香甜可口,入口生津。
內江蜜餞具有止咳、化痰、療脾、開胃之功效;櫻桃蜜餞,小巧玲瓏,形如珍珠,色似瑪瑙,醇甜可口,果味濃郁,具調中益氣之功效;天冬蜜餞,形如玉條,晶瑩透明,滋潤化渣,甘爽宜人,具潤肺、養(yǎng)胃、清熱、生津之功效。
蜜餞制作有很多經驗,糖汁沸騰以后,用大湯勺舀起輕輕倒出,如果其汁如絲流淌、并在前端懸起“珍珠”不下墜,這時的糖濃度為最佳。如果濃度不夠,制出的桔餅放上一段時間后會發(fā)酸,反之,濃度過大,桔餅相互粘連且入口不化渣。而在熬煮坯子時,如果火候把握不到位,要么產品的色澤不晶瑩,要么發(fā)黑。
桔餅是內江蜜餞的主打產品,每年的加工量最大,其制作工序也最多。“細貨幫”的做法是;將一個柑橘經過手工去把、刮皮、潦、“蠶”(音、劃口)、打纖、擠籽定型、清水漂、擠干、煮、再反復漂洗擠水約4次除澀味,然后下鍋用糖汁熬煮。隨后將坯子放進大容器“蜜”上數日,再下鍋加熱起“飛絲”,起鍋冷卻后,裹上白糖即成“桔餅”。工序大約十八道。而“粗貨幫”在制作上會減少漂洗擠水的次數或采用石灰水浸漂,然后下鍋熬煮并一次性完成。這樣做出的桔餅更硬,好處是便于長途運輸。
1、糖漬蜜餞類:原料經糖漬蜜制后,成品浸漬在一定濃度的糖液中,略有透明感,如:蜜金桔、糖桂花、化皮欖等。
2、返砂類:原料經糖漬糖煮后,成品表面干燥,附有白色糖霜,如:糖冬瓜條、金絲蜜棗、金桔餅等。
3、果脯類:原料以糖漬糖制后,經過干燥,成品表面不粘不燥,有透明感,無糖霜析出,如:杏脯、菠蘿(片、塊、芯)、姜糖片、木瓜(條、粒)等。
4、涼果類:原料在糖漬或糖煮過程中,添加甜味劑、香料等,成品表面呈干態(tài),具有濃郁香味,如:丁香李雪花應子、八珍梅、梅味金桔等。
5、甘草制品:原料采用果坯,配以糖、甘草和其他食品添加劑浸漬處理后,進行干燥,成品有甜、酸、咸等風味,如話梅、甘草欖、九制陳皮、話李。
6、果糕:原料加工成醬狀,經濃縮干燥,成品呈片、條、塊等形狀,如:山楂糕、開胃金桔、果丹皮等。
蜜餞在保存中易出現由微生物引起的腐壞變質現象,其不良變化主要是變色,結晶反砂和吸濕回潮。如果成品受潮嚴重,則使糖液濃度降低。因此,要放置陰涼處,避免陽光直射,雨季要防止商品受潮。
內江蜜餞作為內江的土特產名牌,在《內江市(今市中區(qū))志》、《內江縣(今內江市東興區(qū))志》中均有詳細記載。內江牌蜜餞品種繁多。桔餅蜜餞,色澤紅亮,滋潤化渣,桔味濃郁,并有止咳化痰,開胃健脾等功能。1981獲中商部優(yōu)質產品獎。1983年獲外經貿部《出口產品質量優(yōu)良》榮譽證書。1988年獲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銀牌獎。櫻桃蜜餞,形似瑪瑙,色澤紅亮,1985年獲四川省牛年群眾最喜愛食品稱號。1988年獲中國首屆博覽會銅牌獎。天冬蜜餞,色白晶瑩,滋潤化渣,甘爽宜人,并有潤肺養(yǎng)胃、清熱生津作用,1984年獲四川省“旅游產品”、“內銷工藝品”獎。冬條蜜餞,色白質嫩,淳甜爽口,1988年獲中國首屆博覽會銅牌獎。紅桔蜜餞于1958年開始出口港澳地區(qū)和東南亞各國。其中向澳門“百花魁”出口的紅桔蜜餞被澳商譽為“色質俱佳”的產品,且出口紅桔蜜餞數量逐步擴大,1999年已達104噸。內江蜜餞不僅暢銷全國,而且常年遠銷東南亞及歐州一些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