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凌蘸水面是陜西一種地方小吃。面白薄筋光、油汪蒜辣香、湯面分盆裝、越嚼口越香。楊凌蘸水面的面和湯是分開的,吃的時候從大面盆里夾出寬厚且長的面條拉到碗里的湯中,然后夾著面條一口一口地咬著吃。
陜人點菜請客,多為涼菜,少不得鳳翔臘驢肉,普集燒雞,西鄉(xiāng)牛肉干,老童家臘牛肉,三原白封肉,寶雞葵花雞等,可以不上一個熱菜,冬天亦吃得鼻尖冒汗,而我卻若滿腹凝霜。于是,熱面條浩浩蕩蕩上來了,之所以使用浩蕩二字,實因面條是盛在小臉盆里端上來的,在陜西這里當然就叫面盆,是裝面的面盆而非洗面的面盆,在贛南則真的是叫的面盆,洗臉就叫洗面呢。面條端上來,熱汽騰騰,菜青面白,又波清霧白,各人面前就上了一只大碗,碗中就有湯,西紅柿、蛋花、姜、蒜、紅辣椒、口蘑、玉蘭片、海參、干貝等,微酸,略辣,就從大面盆里夾出寬厚且長的面條,泡在湯中,然后夾著面條一口一口地咬吃。面是強筋面,咬在口里,滑潤,富彈性,是有張力的一種,像咬著三秦大地的月光。吃若干口面,就得吃一口面湯里青菜,這樣就又清爽上陣了。 住在楊凌若干天,方理解吃蘸水面的妙處,其實是圖個清爽。獨吃一根面,幾束青菜,碗中可叫湯也可以叫稍子,與油潑面的意境正好相反,那油潑面是糊面、重油、巨辣,全盤傲視川人的姿態(tài),陜人說:川人是辣在嘴上,陜人是辣在心里。意思是四川人吃辣椒,只是叫得響,而陜西人是吃得響。人真是各有各的可愛罷,如川人吃面,曰擔擔面,令人有籮擔之想,然細碗一握,面細如絲,恰是陜人吃面的另一極端。然又有一發(fā)現(xiàn),楊凌人吃面,也包括西安人吃面,皆大盆使之,其狀非魯智生不可比,然人且瘦,楊凌是一座瘦城,看上去西安也是一座瘦城,比之肥城北京,已經是俊秀若江南了,也許是城小一些的原因。 吃罷楊凌蘸水面,訪西北農林大學古農史家樊志民先生,獲知:西亞考古,小麥有史8千至1萬年,中國考古,甘肅小麥已有五千年,武功則有3千8百年。多數農史學家認定小麥由西亞傳入,先西北而黃淮地區(qū)種植,古時小麥不叫小麥,叫“來”,是繁寫的那個“來”,大麥且叫“麰”。巨獲益,坦坦然飽腹而歸。
第一步:面粉加入淡鹽水,用手揉成光滑的面條,醒上十來分鐘再揉一次。
第二步:小白菜、苜?;蛘咔鄄说认磧羟泻?,西紅柿切塊,大蔥切丁,雞蛋打散。
第三步:把面趕成一張大面片,切成3-5cm寬的面條待用,蓋上濕布醒十來分鐘
第四步:把蔥姜蒜等在鍋里爆炒,加入西紅柿翻炒,待西紅柿略化開加入適量水,煮開加入鹽、味精、胡椒粉、醬油等。
第五步:燒水下面條,下面條時用力拉面條至原來的2倍多,再反復的用力彈面,把面的韌性釋放,放入鍋中,鍋里面第一次開鍋后,放入小白菜、苜?;蛘咔鄄说龋俅伍_鍋可以盛出;
第六步:把做好的湯汁盛在碗中加入辣椒油和香油,面條一根根撈到碗里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