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丁,俗稱泥釘、海丁、土條、土筍,又名海蛆、沙蟲、海蚯蚓,是一種野生于沿海咸淡水交界灘涂上的環(huán)節(jié)軟體蛆狀動物,學名叫做“星蟲”。志書中稱星蟲為沙巽:“沙巽,塊然一物如牛馬腸臟頭,長可五六寸,胖軟如水蟲,無首、無目、無皮骨,但能蠕動,觸之則縮小如桃栗,徐復臃腫。其誕腥,雜五辛煮之,脆美為上味。”
上好的成品凍呈銀灰色的半透明狀,無任何雜質(zhì)。食用時除了些許油、鹽外,不加其他佐料,所以清淡蘊鮮、滑爽可口,常吃不膩。
煮好的土丁凍晶瑩透明,清熱補脾潤肺,鮮嫩脆,有著濃濃的閩東特色,在閩東冬春時節(jié)是吃土丁凍的絕佳時間。
“土丁凍”不僅肉質(zhì)脆嫩、味道鮮美,且具有較高的藥用、食療價值,能夠調(diào)節(jié)機體多種機能。
將土丁用清水反復清洗,直到水不再渾濁。
清洗好的土丁,如果有工具的情況下,就借助工具將把土丁腹內(nèi)的泥漿擠盡。如果沒有工具直接一邊用清水不斷沖洗、浸泡,一邊用手使勁壓榨,把土丁腹內(nèi)的泥漿擠盡,再用粗竹篾篩反復摩擦,使之表皮蛻去,露出灰白色的嫩細肉即可。之后把濁物排盡的土丁放在盆中再清洗浸泡,直至干凈。
熬煮是讓土丁成凍的關鍵步驟。方法其實很簡單,在鍋里加入蔥花炒香后加入水,等水開始稍稍冒泡后就放入土丁,用中火燒開,在熬煮的過程間要用筷子反復的攪拌撥動土丁,讓食材均勻受熱,這時鍋里會慢慢浮起白沫,將白沫濾去后加大火熬煮,最后一大把蔥花,就大功告成了。
煮好的土丁還是湯狀的,把煮好的土丁分碗裝好,放置陰涼處幾個小時候,湯里土丁的膠質(zhì)很快就會凝固,這樣一碗土丁凍就做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