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八批果子的屬地是聊城,也有人說認為是濟南風(fēng)味小吃,總之是跑不出山東地界的。果子其實就是油條,八批果子,說白點兒就是8根一起炸出來的油條,兩端相連,形成橢圓形,因為可以分成八批而得名。
油條為什么又稱為果子,又是何時稱為果子的,無從考證,不過過去北方大多數(shù)地區(qū)都把油條稱為果子。仍有些地方?jīng)]有改口,天津衛(wèi)的煎餅果子即為一例。在山東的一些地區(qū),果子還有另外一個意思——點心。油條由南方傳來,興許最初是以點心的身份出現(xiàn)的,后來才固定成為一種早餐食品。仔細想想,早餐食品原本就與點心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時至今日,早餐的花樣名目繁多,仍有很多席位留給了點心。
不過也有這樣一說,南宋時期,民族英雄岳飛被奸臣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老百姓對秦檜恨之入骨,有開飯鋪的店主用面團捏成秦檜夫婦的人形,背對背粘在一起,放在油鍋內(nèi)炸,稱之為“油炸檜”,以解心頭之恨。這一食品很快風(fēng)行開來,一直流傳至今?!坝驼u”后來訛稱為“油炸鬼”,又轉(zhuǎn)音為“油炸果”,最后便簡化為果子了。
民國初年,濟南經(jīng)營八批果子比較有名的商號有“義祥興號”、“徐盛堂號”;上世紀80年代,大明湖飯店、青山居飯店制作的八批果子質(zhì)量較好,不失傳統(tǒng)風(fēng)味,聽說那時大明湖東門歷黃路市場曾有一位老者,專賣八批果子,顧客絡(luò)繹不絕。可惜這些店、這些人如今已無處尋覓,八批果子也日漸簡化為四批、兩批,甚至獨根兒,唯留余香在人們發(fā)黃的記憶中,縈縈不絕……
說叫八批,其實就是八根在一起炸出來的油條,果子就是燒餅。合起來就是用燒餅包著油條吃!
香酥入味,是油條不能及的。
提供能量:油條含有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鈣、磷、鉀等礦物質(zhì),是高熱量、高油脂的食物。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高血脂患者、糖尿病人、肝腎功能不全者不宜食用;老年人、孕婦、肥胖人群少食或不食。
加工面的時候,要先把白礬、堿面、精鹽研細,溶于清水,再用這樣的水和面,成團后每隔5分鐘還要再揉一遍,要揉勻、揉透,揉上三次,還要再餳上3個小時,這制面的功夫才到。
餳好的面切下一塊,揉成1厘米左右厚的長條,當當當幾下,就變成了均勻的小塊,4小塊面重疊在一起,中間用刀切透,兩手捏兩端,抻長下熱油鍋。下鍋后要及時用長筷子將面塊挑開,形成八批的橢圓形。這時里面的白礬、鹽、堿要進行反應(yīng),分解出二氧化碳,在面團里產(chǎn)生氣泡,油條就在這不知不覺中膨脹了。油條入鍋先是沉底,很快就浮了上來,等上來的時候就已經(jīng)是胖胖鼓鼓的樣子,還會在油面上翻個兒。等到油條炸至呈深黃色就可以出鍋了。
雖然都是果子,可是八批果子因為炸的時間長、用油多,所以口感是一般的油條沒法比的。過去吃八批果子,有“套”著和“泡”著吃之分。套著吃就是將燒餅豁開個口兒,夾上果子,用手一捏,邊喝粥,邊吃套果子,果子剛出鍋,酥脆噴香,入口而化,再喝上口熱乎粥,吃起來不干巴。泡果子則另有一番風(fēng)味,酥脆的果子泡到粥里,由脆變韌,香味不減,再就上小咸菜,日子過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