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青神竹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蠶叢氏的故鄉(xiāng)》載:“早在5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活動在這里。”那時,青神縣的先民便開始用竹編簸箕養(yǎng)蠶、編竹器用于生活。據史料記載:到了唐代,827年-835年間(文宗太和年間),榮縣人張武率百余家于青神編竹簍攔鴻化堰、鑿山開渠、引水灌溉農田。當地民間用竹啟成篾條(片)編竹席曬東西,編簸箕養(yǎng)蠶,編篼筐盛物,編扇扇涼等,已廣為流傳,竹制品市場開始形成。
到了10-13世紀的宋代,據傳蘇東坡在中巖書院就讀時,就用竹扇驅蚊納涼。民間盛傳:蘇東坡與青神才女王弗在中巖相戀后,王弗見東坡在中巖山上讀書,常被山上的蚊子咬一身皰塊,十分痛心,于是,回家請篾匠教她編了一把很精美的宮扇,送給東坡,作為“定情物”。消息傳開后,篾工巧匠們就開始學編宮扇,被稱為“東坡宮扇”,青神扇子從此就出了名。民間竹編用品也增多,形成了竹制品生活、生產用具市場。
到了14-17世紀的明代,青神人余承勛考中進士,官授翰林院修撰(人稱余翰林)。他進京做官時用的竹編書箱、膳食盒就是用很細的竹絲編制成的,樣式非常精美,后收藏于“中國竹編博物館”。
到了1875年-1908年清代光緒年間,青神的竹編藝術水平有了明顯提高,當時編的“宮扇”相當精美,被列為朝廷貢品,現有一把收藏于沈陽故宮博物院。據傳:青神貢生文筆超,是清代同治貢生,想進京會試。當時科舉考試,賄賂考官風氣盛行。他家境又不甚富裕,沒有銀兩可送,聽說“東坡宮扇”很有名氣,于是便帶了幾把進京,送給主考大員。主考大員覺得青神竹編宮扇非常典雅秀美,決定送給皇上討賞?;噬系玫酱松?,很是喜歡,因此下旨:青神竹編宮扇作為朝廷貢品。文筆超因為考試失誤落第,光緒三年還鄉(xiāng),撰寫了《青神縣志》54卷。隨著養(yǎng)蠶業(yè)的迅速發(fā)展,青神成了當時“西南第二大絲市”。養(yǎng)蠶用的竹簟、簸箕、背篼、篩子等形成了龐大的竹制品市場。
20世紀中的民國時期,青神竹編工藝水平又有了新的發(fā)展,能夠在扇面上編花、編字了。特別是20世紀中期的抗日戰(zhàn)爭時期,天廟竹編藝人艾正星一家,開始用很薄、很細的竹絲編成有“抗戰(zhàn)到底”字樣的扇子,送朋友??h內進步人士還組織了幾十名竹藝巧手,用細竹絲編成斗笠,邊沿寫上“抗戰(zhàn)到底”字樣,用以慰勞抗日將士。青神農村養(yǎng)蠶業(yè)更加發(fā)展,1933年,全縣蠶繭產量達34萬公斤,漢陽古鎮(zhèn)辦起了大型繅絲廠,蠶絲經樂山、成都、運出川外。因而,青神養(yǎng)蠶的曬簟、簸箕也大量生產,銷售到外地。竹編業(yè)得到快速發(fā)展,家家戶戶都用竹編器具。
生產條件
青神縣竹資源十分豐富,農家房前屋后,溝邊山坡遍布慈竹、斑竹等幾十種竹子,具有竹筒長、節(jié)稀、纖維長、拉力好、韌性強、易于啟篾絲以及耐水、耐酸、耐堿、在冷熱驟變時也不起化學反應等特性,多年來,群眾在不斷實踐中形成了多種類型的竹編藝術產品。
榮譽認證
青神竹編創(chuàng)造性地將藝術性、觀賞性和實用性融于一體,堪稱傳統(tǒng)手工藝、竹篾特質與文化美術的完美結合。形成了平面竹編、立體竹編、竹編套繪三大類3000種的龐大產品體系。2000年,青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竹編藝術之鄉(xiāng)”。2002年,位于青神縣南城鎮(zhèn)的中國竹藝城被國際竹藤組織命名為“國際竹手工藝培訓基地”。2008年,“青神竹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并走進北京奧運會。2010年出展上海世博會。2007年,《長城圖》榮獲國際竹藤組織舉辦的竹產業(yè)博覽會唯一的一枚金獎;《幽遠熊貓圖》、《鵲華秋色圖》各獲一枚“全國林業(yè)博覽會金獎”。
生產情況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青神竹編除了保留傳統(tǒng)的曬簟、簸箕、籮筐、篼、籃、糧屯、蒸籠、魚具等30多種生產、生活用具外,還新開發(fā)了竹編涼席、枕席、竹水瓶殼、工藝型竹扇等。當時一些編有“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福如東?!?、“壽比南山”等字樣的竹編工藝品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20世紀60-70年代 “文化大革命時期”,青神相繼出現了花、鳥、魚、蟲一類的竹編新產品。當時采用的是“坐標式”編織方法,標志著青神平面竹編藝術走上了一個新臺階。20世紀80年代后至90年代中期,青神竹編竹畫編織技藝發(fā)展到鼎盛時期。開發(fā)的新產品創(chuàng)歷史最高記錄,共七個系列3000多個品種。竹編藝人能用薄如蟬翼、細如發(fā)絲的竹絲編織出藝術含量極高的驚世之作,如《中國百帝圖》、《清明上河圖》等。1990年的創(chuàng)辦云華竹旅公司,成為集竹編生產、培訓、研究、銷售、展覽、旅游、餐飲于一體的綜合性龍頭企業(yè)。2010年建成了中國唯一的竹編藝術博物館,館內陳列展示青神竹編從低端向高端發(fā)展的各類藝術品。又薄又細的竹絲做出了神奇的竹編精品,小資源做出了大品牌,竹編已經成為青神新農村發(fā)展的支柱產業(yè)之一。云華竹旅、狀元竹藝、竹福竹編、美湖竹編等20余家竹編龍頭企業(yè)迅速崛起,開發(fā)出平面竹編、立體竹編、套繪竹編三大類八大系列3000余個品種,產品銷售網點遍布國內各大城市,遠銷歐、美、澳以及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2010年,全縣從事竹編產業(yè)的農民達6000余人,年人均收入達2萬多元,全縣竹編產品銷售收入接近3億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波拿教授稱其為“竹編史上的奇跡,藝術中的藝術”。中國竹藝城成為國際竹藤組織網絡培訓中心在中國的唯一培訓基地。許多外國友人慕青神竹編之名而來,學習竹編技術。形成了竹編、竹漿造紙、竹木加工等六大業(yè)態(tài),擁有云華竹旅、美聯家居、西龍紙業(yè)等規(guī)模以上竹業(yè)龍頭企業(yè),全縣以竹為原料,年產值在10萬元以上的加工大戶已達40家。2010年,該縣竹產業(yè)總產值達到8億元,帶動農民增收2.5億元。
地理標志
根據《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guī)定》,國家質檢總局組織專家對青神竹編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申請進行審查。經審查合格,批準青神竹編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自2011年12月29日起實施保護。
產地范圍
青神竹編產地范圍為四川省青神縣所轄行政區(qū)域。
專用標志使用
青神竹編產地范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四川省青神縣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的申請,經四川省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審核,報國家質檢總局核準后予以公告。青神竹編的法定檢測機構由四川省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負責指定。
質量技術要求
(一)原料要求。
1.種源:慈竹[Sinocalmus affinis (Rendle) Mcclure]。
2.立地條件:保護區(qū)范圍內海拔≤1000m,土壤類型為水稻土和壤土,有機質含量≥1.1%,土壤pH值5.8至8.6。
3.竹材:保護區(qū)范圍內生長的一年生優(yōu)質慈竹,選取整根竹子顏色基本一致、無傷痕、無斑點、竹質細膩、節(jié)長在45cm至80cm的中間竹節(jié)。
(二)生產工藝。
1.工藝流程:工藝按選竹、砍竹、剔丫、去節(jié)、刮青、削平、分塊、分層、啟篾、三防處理、染色、分絲、編織等流程進行。
2.關鍵技術要求:
(1)刮青:將采伐后的原料竹在兩天內刮掉竹表面的青色膠質層,使其外觀色層一致。
(2)分塊:以竹筒外圓基本平面為準,按竹筒大小不同,分出不同寬度的竹塊。
(3)啟篾:根據編織對象的不同,將分出的竹塊沿竹材的徑向剖啟成薄篾層。
(4)三防處理:將竹篾放入30%的雙氧水按1:2配制的溶液中煮沸(時間依色層而定),達到防蟲、防麻斑、防霉變,脫脂增白的效果,使色層顏色更加接近。
(5)染色:將染料用白酒溶成糊狀,倒入煮開的沸水中,充分攪勻。要求竹篾色澤均勻一致。
(6)分絲:以編織用篾絲的寬度需要為準,用排針將竹篾分成寬度一致、絲數精確的竹絲,并去掉篾絲上的竹纖維絲,保持篾絲的光潔。
(7)編織:把圖樣作為底稿用竹絲按圖樣編織。產品規(guī)格尺寸、圖形應與底稿保持完全一致。
(三)質量特色。
感官特色:幾何圖形完整,無霉變,編織圖案清晰逼真、色澤協(xié)調、不易褪色、立體感強,整幅產品厚薄一致,篾路通順,編織緊密,不拋擠、不現接頭,手感光滑,無毛刺,沿邊整齊圓潤、無虛針、漏針和脫針,展開后幅面平整、不曲翹、邊角曲直自然,卷曲后能恢復原狀,符合規(guī)定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