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煸豆干”是廈門特有的飲食文化之一,名稱由閩南話直譯而來,原意指大家閑暇時候就著煎鹵的豆腐干喝酒話仙,慢慢地衍生為呼朋喚友喝酒小憩的一個代名詞。
以前的“煸豆干”攤子基本上是老板煎美食給客人吃,而現(xiàn)在的“煸豆干”風(fēng)格已經(jīng)有不少的改變——食客們圍著一個至少有十幾斤重的平底鍋煎食,大家一起煎著各種美食,享受動手和分享的快樂,煎的菜品種類豐富,包括豆干、魚卷、五香、海蠣煎、牛肉,甚至有芒果、青菜,當(dāng)然更少不了各種魚蝦花蛤等。
上世紀(jì)七八十年代,老市區(qū)許多地方如老開明電影院(第四菜市)、老第五碼頭對面(”一條龍”)開禾路一帶、老鷺江電影院門口、人和商場路口等,都有一些“煸豆干”的攤點。那時候,一個攤點往往只有一兩口煎鍋,客人圍坐成一圈,等著老板麻利地忙著煎給大家吃。
當(dāng)時的攤點基本集中在騎樓的人行道上,夜里九點、十點左右往往比較熱鬧,那時候煎的菜品也相對單調(diào)一些,主要是豆干、豬皮、海蠣、大腸頭、小魚小蝦、青菜之類,有時候鱟片也會拿去煸,用的油則是整塊的豬油。遠(yuǎn)遠(yuǎn)地看到那一處處燈火比較閃亮的地方,大家知道那便是“煸豆干”的攤子了。
經(jīng)過了一段時間的沉寂之后,2000年左右,“煸豆干”又重新回到廈門人的視線里,老城區(qū)里可以看到一些小店放上幾口煎鍋,備一些適合煎炒的食材,剩下就交給時間去“煸”了。
廈門煸豆干的名稱雖然是“煸豆干”,但是能用來的美食可不僅有煸豆干,豐富的食材,比如米血、花蛤、三層肉、沙茶肉羹、魚、蝦、肉、鴨胗、青菜、肥腸、魷魚、海蠣、魚膏卷、咸粿、文蛤等等至少三四十種,顧客都可以點上桌自己煸。上桌的生食,師傅都已經(jīng)把配料和味道調(diào)好,直接傻瓜式操作——往鍋里放,就可以了。煸好的豆干,配上特制的醬料,味道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