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包坨 又名大坨、粑坨、薯粉坨,外表為圓形,寓意團圓、吉祥?;驹鲜羌t薯粉調制的坨皮和各種不同原料(如鮮肉、臘肉、豆芽、油豆腐、白蘿卜、花生米、竹筍、韭菜等)做成的餡。
在色、香、味方面獨具地方特色,特點是皮薄餡美,是通山人最喜歡的地方特色食品之一。
以餡料分類,通山包坨大體可以分為兩大類:
1、半葷包坨(鮮肉丁或臘肉、油干(油炸豆腐塊)、花生米、蘿卜、竹筍、韭菜等為內餡);
2、全葷包坨(全鮮肉沫內餡)。其實每家每戶的餡都不一樣,可以根據口味,還可自行添加如香菇,火腿等等。
以坨皮分類,通山包坨可分為兩大類:
1、以芋頭拌苕粉做皮;(芋頭坨);
2、直接以苕粉做皮(開水坨)。
原料: 芋頭薯粉 、五花肉、臘肉、豆芽、油豆腐、白蘿卜、花生米、竹筍、香菇、火腿等。
配料: 蒜苗 ,香油,蔥,辣椒粉,醬油,鹽,味精等。
做法:
1、將做餡的材料都切成細小的丁狀,倒入鍋中進行翻炒 ,做成口味極佳的餡料,將餡做好后放置涼透。
2、芋頭洗盡,帶皮煮熟,取適量薯粉,將熟芋頭剝皮放至盆中薯粉中,加少量開水,開始和粉。將芋頭與薯粉揉勻,此過程要有韌性,要不停歇的揉粉。
3、揉好薯粉之后,就要盡快地包薯粉坨了,重要的就是做好窩,從揉好的粉團中取適量小粉團,用手反復捏粉團四周讓其成凹狀、袋狀,其皮越薄越好,然后做好的餡就可以放置其中,加入餡,就可以封口了。用兩只手反復環(huán)揉,讓其成圓團狀。封口處皮的厚薄, 密實程度直接體現其做包坨的水平。
4、將做好的薯粉坨放至冰箱,因為此食物為半熟食品,所以要注意保鮮,其次要注意保濕,以防包坨皮失水裂開。
通山包坨有數百年歷史,以楊芳包坨負盛名。相傳當年劉伯溫帶兵作戰(zhàn),路經楊芳,作短暫休整后需帶干糧上路。此地紅薯為主食,薯粉較多,又易存貯,劉伯溫就以薯粉作皮,將可口的青菜切細拌在一起作餡,制作成了包坨。
經過幾百年的傳承,如今這道行軍干糧,慢慢成為當地的美食。上世紀80年代前,因物資少,包坨在通山一直屬于精細菜,只在貴客上門或者春節(jié)除夕夜當天才做,這種習俗傳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