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三刀、羊角蜜、條酥、蜂糕、麻片、花生糖、金錢餅、江米條、桂花酥糖”,俗稱徐州八大樣。聞名大江南北的“徐州八珍”又稱“八大樣”。
蜜三刀為徐州名點,以其表面切三刀而得名。此品選用上等面粉、白糖、麥芽糖、蜂蜜、生油、麻仁、南桂花等為原料,和油水面為底皮,再把一定比例的面粉、麥芽糖、油、蘇打和成面團,置底皮上搟平,上撒芝麻,切坯后,每塊面坯上切三條刀痕,再用素油炸成金黃色,最后放入用白糖、麥芽糖、蜂蜜、桂花制成的蜜飴醬內(nèi)潤飽后即成。
蜜三刀典故:據(jù)說蜜三刀最早產(chǎn)于徐州,北宋年間,蘇東坡在徐州任知州時,與云龍山上的隱士張山人過從甚密,常借酒相會,一天蘇東坡與張山人在放鶴亭上飲酒賦詩,酒酣之時,蘇東坡抽出一把新得寶刀,在飲鶴泉井欄旁的青石上試刀,連砍三刀,在大青石上留下一道深深的刀痕,看到寶刀削鐵如泥,蘇軾十分高興,正在這時,侍從送來茶食糕點,有一種新作的蜜制糕點十分可口,只是尚無名稱,眾友人請?zhí)K東坡為點心起名,他見這種糕點油潤金黃,表面上亦有浮切的三痕,隨口答曰“蜜三刀是也”。
清朝乾隆皇帝三下江南路過徐州的時候,指名徐州府衙派人到百年老店“泰康”號即今天的徐州市泰康回民食品店制的御膳蜜三刀,傳說乾隆皇帝吃過蜜三刀后,“龍顏大悅”御筆手書“徐州一絕,欽定貢品”。
羊角蜜,因其形態(tài)似山羊之角,內(nèi)含蜜糖而得名。此品系選用上等面粉、蜂蜜、白糖、麥芽糖、素油等為原料精制而成。成品里外三層:蜂蜜糖漿、角殼、粉屑。食時,咬破角殼,蜜漿流出,香甜滿口,別有風(fēng)味。
羊角蜜典故:古城徐州是霸王項羽建立的楚國都城。民間傳說,霸王項羽率軍與漢劉邦大戰(zhàn)于九里山前,在人困馬乏、饑渴難耐時,山上牧童用一只羊角盛滿野蜂蜜,敬獻給楚霸王項羽及妃子虞姬飲用,飲后頓覺神清氣爽、愉悅無比,霸王大喜,把隨身的鑲滿金銀珠寶的佩劍送給牧童。后來,軍師范曾命御廚坊用面粉制作成羊角形的點心,里面灌制蜂蜜、麥芽糖,成為楚王宮里的一道名點。隨著歲月的變遷,昔日楚王宮的御用名點逐步演化成古城徐州一種著名的特產(chǎn)點心。因為它的形狀像及綿羊頭頂上的那兩只犄角,又加上里面是蜂蜜加糖等料調(diào)制的糖稀,味道香香甜甜的,所以叫羊角蜜!
據(jù)傳說,唐朝貞觀年間,禮部尚書張建封任徐州武寧里節(jié)度使時,有寵妾關(guān)盼盼,烹飪女紅,音樂歌舞無所不能,尤其是關(guān)盼盼擅用面筋,蜂蜜,麻油,果料制作一種蜜制蜂糕作日常食用,以保持紅顏不老,姿色動人,深得張尚書的喜愛。張?zhí)貫殛P(guān)盼盼獨選一樓,名曰:“燕子樓”。后來張建封病故后,關(guān)盼盼獨居燕子樓十多年,閉閣焚香,坐誦佛經(jīng)。其侍女將蜜制蜂糕的制法傳至民間,徐州百姓爭相仿制,成為一道名點。尤以坐落在市中心彭城路上的泰康回民食品店生****的蜜制蜂糕最為著名。唐宋以來,文人墨客白居易,蘇東坡,文天祥都到過徐州“燕子樓”并有名詩題詠,隨之燕子樓聲名大振,蜜制蜂糕因而也成為歷往千年而不衰的名特糕點,列為古城徐州的八大名點之首。
配料:面筋,綿白糖,蜂蜜,麻油,色拉油,核桃仁,青梅,金桔餅,南桂花
蜜制蜂糕的制作,先用強筋面粉洗成面筋,然后把面筋拉成片狀小快,放入素油中炸成蜂窩狀,加適量蜂蜜、核桃仁,南桂、桔餅等輔料,最后加麻油拌和,上覆面白糖。蜜制蜂糕風(fēng)味獨特,有滋補作用蜂糕可直接食用,亦可開水沖飲,是秋冬季節(jié)止咳潤肺的滋補佳品,尤為老年人的喜愛。
美食鑒定:這可是古彭徐州地道的糕點美食,徐州話叫“果子”,條酥算是徐州傳統(tǒng)的面食糕點了,金黃酥脆,上面撒上白芝麻,香甜酥松,入口易化,滋味純正,越吃越香.本店銷售散稱新鮮出爐的,盒裝的生產(chǎn)日期都不準,出油就不好吃了。
金黃酥脆,上面撒面芝麻,香甜酥松,入口易化,滋味純正,越吃越香.
原料配方:蒸熟小麥粉120克綿白糖40克飴糖20克碳酸氫鈉2克熟芝麻仁3克
制作方法:1.制甜酥面團:把綿白糖、飴糖、碳酸氫鈉一起過篩后放入和面機內(nèi),加微量水在機內(nèi)攪拌均勻,再加入花生油,最后加入面粉,充分攪拌15分鐘左右,即成甜酥面團。
2.制坯成型:將攪拌好的甜酥面團分次放置在操作臺上,操作臺一定要平整。先均勻攤開面團,然后用搟錘搟成1厘米厚的坯料,將上面搟平,均勻撒上芝麻,復(fù)搟一次,再切成長約5厘米、寬約2厘米的坯塊。
3.烘烤:將坯塊以2厘米左右的間距放入烤盤,爐溫掌握在200℃上下,時間約為8分鐘即可烤制成熟。質(zhì)量標準:形態(tài):塊形完整,表面芝麻散布均勻。
色澤:黃色。組織:剖面有微孔,呈網(wǎng)狀,平碾松碎,無雜質(zhì)。口味:香甜酥松,入口易化,滋味純正。
美食鑒定:江米條,徐州人把糯米也叫做江米,外形又是一條條的條狀,所以簡單稱江米條。原料配方:
白砂糖(150克)飴糖(麥芽糖)(90克)桂花(5克)江米粉(350克)面粉(20克)花生油300克(實耗用不了)
制作方法:
1)先用(50克)江米粉加水和成稀面,上鍋蒸熟成糊,再將糊放入和面盆內(nèi),加入飴糖繼續(xù)攪拌直到均勻,最后加入其余的(300克)江米粉,攪拌成面團。
2)將面團放置約一小時,揉成好用的面,搓成長條,刀切成寸段大小備用。 3)熱鍋入油,8成熱時,放條坯子油鍋內(nèi)炸制,當(dāng)有些上色后,改成中小火,讓其炸酥,待其完全炸熟出鍋。
4)出鍋后,立即放入熬好的糖漿內(nèi)上漿掛漿。
5)糖漿是用砂糖加水(40克)熬制,熬至沸騰后,將桂花和炸好的條坯倒入拌漿攪合均勻,即為成品。
6)在上好漿的條坯上,再撒些白砂糖,攪拌均勻,就好了搓好了,不要沾上
金錢餅典故:北宋時期,合肥一帶就用面粉制作一種銅錢大小、實心無餡的餅,其外還布著密密麻麻的芝麻,當(dāng)時稱之為「金錢餅」,是百姓逢年過節(jié)常吃的點心。元朝末年,在朱元璋的部隊中,其將領(lǐng)所率領(lǐng)的水軍都是來自家鄉(xiāng),將領(lǐng)命家鄉(xiāng)父老制作一種以糖為餡的「大金錢餅」,當(dāng)時稱做「麻餅」,做為水軍的干糧。水軍吃著家鄉(xiāng)的點心,精神振奮,一鼓作氣打敗元軍,朱元璋非常高興,又稱這種餅作為「得勝餅」。
美食鑒定:花生糖,這個東西估計很多家庭自己就會做,記得小時候過年我媽也常做,把花生去皮炒熟了,放在一邊涼透,接著就熬糖,再加入麥芽糖,最后把花生倒入糖汁中拌勻,趁熱整形切片,涼透徹就可以吃了,咬起來,嘎嘣脆!
把花生去皮炒熟了,放在一邊涼透備用。一般以做3斤為宜。接著把白砂糖半斤放入鐵鍋中,加一些水熬化成糖糊狀,再加入麥芽糖和它們拌和,在這時候你要邊拌和邊沾點糖汁拉成絲狀,咬在口中有響聲就表示糖已經(jīng)熬好了,把花生倒入糖汁中拌和,乘還沒有完全成形時舀出鐵鍋,放在干凈的桌子上,用自制的木框架把花生糖攤平靠緊,等稍硬化后切成長條,再切成方片,這樣,好吃的花生糖就做好了。
美食鑒定:麻片,薄如紙,潔晶透明,香酥可口,脆而不粘。用白芝麻、綿白糖、飴糖等原料,采取傳統(tǒng)工藝——芝麻去皮、熬漿、上漿、壓片、切片等工序精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