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粑在大別山地區(qū)不僅是一種特產(chǎn),而且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和風俗,每到臘月快過年時,家家戶戶都要燙上一些豆粑,燙豆粑對每個家庭來說都是大事,通常要定好日子,各家的日子互相要錯開,因為那天親戚鄰里都會來幫忙,通常男人們忙著磨漿,燙豆粑,小孩們負責把一張張燙好的豆粑送到外面來,而女人們則負責把豆耙切成絲,以便晾干儲存。滿屋里歡聲笑語,熱鬧繁忙。主人則會用新鮮的豆粑餅和臘新鮮肉炒豆粑絲來招待大家,直到把所有的原料全部磨完,燙完,切完絲,幫忙的人才會陸續(xù)回去,通常要持續(xù)到深夜甚至到第二天天亮。
豆粑承載著山里人的勤勞和善良,也承載著我們兒時很多的快樂。
豆粑的制作工藝較復雜,制作豆粑是農(nóng)村冬季的一件大事。選質(zhì)量上乘的秈米制出的豆粑才有韌性。
備料
以大米為主,豆類為附,也有摻小麥、蕎麥等五谷雜糧的。摻和的豆子可以是綠豆、紅豆、豌豆、黃豆、蠶豆等食用豆子的一種或幾種。
浸泡
將上述原料按10斤大米配3斤雜糧(如綠豆、黃豆、蕎麥、芝麻等)的比例,清洗、浸泡(14小時左右)、瀝干。
磨漿
將瀝干的原料按5:1兌好水磨成漿。
燙餅
燙豆粑約需五、六個人配合才行,首先要安排一個有經(jīng)驗的人,站在鍋邊,等鍋燒紅后用絲瓜莆蘸油擦鍋,然后用長柄木瓢或鐵瓢舀半瓢豆粑漿,沿鍋邊均勻倒上薄薄一層,有空缺的地方用河蚌殼或刷子迅速刷勻,使薄餅厚度一致。約五分鐘,一張豆粑餅就燙好了。
冷卻
把燙好的豆粑餅鋪在倒放過來的竹筲箕上,由等候在旁邊的人快速端走,把它放到一個直徑約五尺的扁平曬筐中冷卻。
切絲
豆粑餅冷卻后便折成長一尺五寸寬一寸半的條狀,交給另一個人切成餅狀豆粑。
曬干
卷餅攤開曬干,就制作完成。
豆粑的每一步制作環(huán)節(jié)都很有講究,比如各種原料的比例,磨漿的粗細,以及在鍋里燙時的火候等等。
豆耙的營養(yǎng)價值高,而且食用的方法也很多:
煮豆粑
無論是新鮮的豆粑絲還是晾干的豆耙絲放在雞湯里煮著吃,再放點青菜,好吃又營養(yǎng),可當早餐;
炒豆粑
炒豆絲非常好吃,非常流行的快餐小吃。跟炒河粉面條不同,做法比較講究,通常是把臘肉和蘿卜絲等先燒好了放在下面墊著,再把豆耙放在上面,再放入適量的水,等水快干了后,再翻炒均勻即可。
豆粑餅
剛燙好的豆粑餅可以放油烙著吃,新鮮的豆粑餅沾上點辣椒醬,十分的美味可口,亦可加點糖或就著其他可口的小菜吃。
在大別山地區(qū),一般在臘月快過年時做,喜氣十足,是很隆重的事情。其他地方豆粑一般在秋天開學之后一段時間做,除了現(xiàn)吃的,其他的都切絲曬干儲存,冬天拿來煮了吃,像煮面條一樣,放點青菜,打幾個雞蛋,再放點米粑呀,糍粑呀,高粱粑什么的,在冬天吃起來整個人都是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