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鞋底兒燒餅還沒有名氣,賣得不算快。到宋善莊的徒弟江存波時(綽號四麻子),鞋底兒燒餅開始小有名氣。江存波是棗強城西江莊人,早年從其遠房叔叔宋善莊學做燒餅。四十年代中期他也在縣城老十字街開了個燒餅作坊,3年后去冀縣城做燒餅生意。改革開放后,他從棗強縣大食堂出來單干,在老十字街重操舊業(y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種適合夾肉的鞋底兒燒餅開始受到歡迎,他的生意越做越好。
江存波已82歲時。他的兩個兒子繼承父業(yè),在縣城經(jīng)營鞋底兒燒餅(不卷肉)。棗強鞋底兒燒餅的另一個流派是宋善莊的侄媳張淑霞,張淑霞八十年代初在縣城老十字街附近烤燒餅,由于她有祖?zhèn)鞯难馐炙?,這樣自然而然地就將鞋底兒燒餅與熏肉融為一體,使之珠聯(lián)璧合,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并越來越受到人們歡迎。
制作鞋底兒燒餅的設施不是很復雜,但卻有一套獨特的配方和工藝,而且只有純手工制作,才會烤出風味。它所需的主要原料有精粉、麻醬、香油、小茴香、煮肉湯。另外,煮肉需要七種中藥配制的調(diào)料。所用烤爐是特制的,分上下二層。把面團做成鞋底兒狀后,先放在上層的鐺上烙,待至七、八成熟則放在密閉的下層烤,使其外皮酥脆。根據(jù)火候和火性控制烘烤時間,一般是2—3分鐘??竞煤笕〕觯虚_一個口,把已煮好且經(jīng)過白糖熏制后放在老湯中的肉取出剁碎,放進鞋底兒燒餅里。這樣趁熱吃,口感外酥里嫩,唇齒留香,別有一番滋味。許多在外地工作的棗強人都對鞋底兒燒餅情有獨鐘。生活在武漢的棗強籍《平原槍聲》作者李曉明先生,當年在縣城讀師范時,他經(jīng)常花幾個銅板買鞋底兒燒餅吃。如今,他仍保留著喜食鞋底燒餅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