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永川秀芽的制作過程
1、嚴苛的原料選擇
永川秀芽對原料的要求近乎苛刻,只采摘早春時節(jié)一芽一葉初展的鮮葉。采摘時間嚴格控制在清晨露水干后至上午10點前,此時茶葉內(nèi)含物最為豐富。采摘標準要求芽葉完整度達95%以上,每500克特級茶需要采摘約3.5萬顆芽頭,堪稱"茶中黃金"。采摘后的鮮葉需在2小時內(nèi)運抵加工車間,確保新鮮度。
2、精細的攤青工藝
攤青是決定茶葉香氣形成的關鍵工序。老師傅會將鮮葉均勻攤放在竹制簸箕上,厚度嚴格控制在2厘米以內(nèi)。在溫度18-22℃、濕度70%左右的通風環(huán)境中攤放6-8小時,期間需要人工翻動3-4次。這個過程使鮮葉失水率控制在12-15%,茶多酚適度氧化,氨基酸含量提升30%以上,為后續(xù)工序奠定基礎。
3、精準的殺青控制
殺青采用傳統(tǒng)鐵鍋手工炒制,鍋溫嚴格控制在160-180℃之間。每次投葉量僅250克,老師傅憑借多年經(jīng)驗,通過"抖、悶、拋"等手法,在4-5分鐘內(nèi)使葉溫迅速升至70℃以上。殺青程度的判斷全憑手感:葉片變軟,失去光澤,手握成團,松手即散,鮮葉減重率精確控制在30%左右。這需要極其精準的火候掌控。

4、獨特的揉捻技法
揉捻采用"輕-重-輕"的力度控制。初期5分鐘輕揉,使茶汁微微滲出;中期10分鐘加重力度,促進條索緊結(jié);最后5分鐘再減輕力度,避免碎葉產(chǎn)生。整個過程在竹匾上進行,揉捻轉(zhuǎn)速控制在35-40轉(zhuǎn)/分鐘。經(jīng)驗豐富的制茶師能通過揉捻時的聲音判斷茶葉狀態(tài),"沙沙"聲表示恰到好處,"嚓嚓"聲則說明力度過大。
5、創(chuàng)新的烘二青工藝
與傳統(tǒng)炒二青不同,永川秀芽采用烘二青工藝。將揉捻葉均勻攤放在竹制烘籠上,厚度不超過3厘米,在90-100℃的溫度下烘焙15-20分鐘。這一創(chuàng)新使茶葉含水率從60%降至40%,既避免了炒制產(chǎn)生的焦糊味,又保持了翠綠的色澤。烘二青后的茶葉會散發(fā)出清新的嫩香,這是品質(zhì)形成的重要標志。
6、精湛的做條技藝
做條是形成永川秀芽獨特針形的核心工序。在60-70℃的鍋溫下,師傅們運用"理、裹、搓"三種手法交替進行:先用雙手將茶條理直,再用手掌裹住茶團輕輕搓動,最后用指尖將茶條搓緊。整個過程需要2-3小時,期間要根據(jù)茶葉狀態(tài)調(diào)整鍋溫,直至茶條含水率降至12%,形成緊直細秀的針形外觀。
7、考究的文火慢烘
最后的烘干工序采用"低溫慢烘"法。將做條后的茶葉薄攤在烘籠上,厚度不超過2厘米,在50-60℃的溫度下慢烘2-3小時。這個過程中需要翻動5-6次,使茶葉含水率均勻降至6%以下。文火慢烘既能充分發(fā)展茶葉香氣,又能使白毫充分顯露,形成永川秀芽"銀毫披露"的獨特外觀。
8、嚴格的品質(zhì)把控
成品茶需經(jīng)過"看、聞、品"三重檢驗:外形要求條索緊直,勻整度達90%以上;干茶香氣清鮮持久;開湯后湯色嫩綠明亮,葉底嫩勻成朵。每批茶都要留樣封存,建立完整的質(zhì)量追溯體系。正是這種對品質(zhì)的極致追求,使永川秀芽多次在國際茶葉評比中斬獲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