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稍麥的由來是怎樣的
稍麥又稱燒麥,是內蒙古地區(qū)對燒麥的別稱,相傳燒麥本身也是起源于內蒙古地區(qū)的,那么燒麥的由來是怎樣的呢?
稍麥的具體源起很難考證,一般認為大致在中北亞遼闊的草原,流行于中北亞的阿爾泰語系中,“燒麥”依然是常見的發(fā)音:突厥語族里的“shirme”意為皮囊、口袋;蒙古語族里的“suumai”則是指沒有冷卻的點心。前者概括了燒麥的形狀樣貌,而后者則表達了在北亞地區(qū)高寒、貧瘠、缺乏燃料的自然環(huán)境里,燒麥作為熱食點心的稀缺珍貴。
二、燒麥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
稍麥起源于內蒙古地區(qū),它是元代隨著蒙古人入主中原而傳入漢文化的,這一時期蒙古文化與漢文化開始密切交融,很多蒙語的飲食名詞開始出現(xiàn),燒麥就是其中一種。
歷史上最早關于燒麥的記載,是十三世紀高麗國出版的漢語教科書《樸事通》。作為元帝國忠誠的藩屬國,當時的朝鮮半島非常重視漢語教學,且生動描述了元大都的民俗風情,為中上階層出使中國、學習深造打好基礎。在《樸事通》里,詳細記載了元大都街頭一種名叫“稍麥”的食物,做法復雜,“以麥面做成薄片,以肉為餡,蒸熟,與湯食之”。
三、燒賣是怎么傳播到全國各地的
燒賣在元代時期由蒙古人帶入中原,起初主要是在元大都,即今天的北京地區(qū)流行,后來才逐漸發(fā)展到全國各地,那么燒賣是怎么傳播的呢?
元代覆滅后,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從法理上繼承了元帝國的大部分領土和權益,也沿襲了元代的大量典章制度和民風民情,流傳于元大都的“稍麥”,由此向明帝國的腹地開始傳播,逐漸成為市井小吃,在一些明代的小說里也有記載,比如成書于明中葉的《金瓶梅詞話》就記載了一種名為“挑花燒麥”的市井小吃。
到了清朝時期,富庶的江南日益成為承擔國家稅負、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重要區(qū)域,各種精致的食物在江南士大夫的餐桌上層出不窮,明代時期作為市井飲食的燒麥,也逐步走入上層階級的食譜。
總的來說,燒麥的傳播是自北而南、自西而東的傳播路徑,在傳播過程中,也有著越來越精細化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