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蘭(學名:Kalimeris indica (L.) Sch. Bip.)是菊科,馬蘭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中國西部、中部、南部、東部各地區(qū)均有分布。朝鮮、日本、中南半島至印度也有分布。
生長在林緣、草叢、溪岸、路旁。
全草藥用,有清熱解毒,消食積,利小便,散瘀止血之效。
幼葉通常作蔬菜食用,俗稱“馬蘭頭”。
多型變種(Kalimeris indica (L.) Sch. -Bip. var.polymorpha (Vant.) Kitam.)葉倒卵狀矩圓形,下部及中部葉通常長4-10厘米,寬2-5厘米,有2-4對深裂片,裂片條形;上部葉條形,全緣,或有一對裂片,上面被疏毛或近無毛;基部葉有淺齒,與上一變種相同;總苞片倒卵狀矩圓形。分布于中國長江流域(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也分布于中國陜西南部(洋縣)、貴州(遵義、納雍)及云南。多型變種的瘦果常有較少的腺或較明顯的微毛。
狹葉變種(Kalimeris indica (L.) Sch. -Bip. var.stenophylla Kitam.)葉條狀披針形,下部及中部葉有淺齒,近無毛。莖常多分校,總苞片倒卵狀矩圓形。分布于中國江蘇、江西、河南及山西南部。
狹苞變種(Kalimeris indica (L.) Sch. -Bip. var.stenolepis (Hand.-Mazz.) Kitam.)葉條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頂端漸尖,下部及中部葉有淺齒;總苞片狹披針形,頂端尖。分布于中國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湖北、陜西南部、四川東部、湖南、廣東、江西等省。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有匍枝,有時具直根。莖直立,高30-70厘米,上部有短毛,上部或從下部起有分枝。
基部葉在花期枯萎;莖部葉倒披針形或倒卵狀矩圓形,長3-6稀達10厘米,寬0.8-2稀達5厘米,頂端鈍或尖,基部漸狹成具翅的長柄,邊緣從中部以上具有小尖頭的鈍或尖齒或有羽狀裂片,上部葉小,全緣,基部急狹無柄,全部葉稍薄質,兩面或上面有疏微毛或近無毛,邊緣及下面沿脈有短粗毛,中脈在下面凸起。
頭狀花序單生于枝端并排列成疏傘房狀??偘肭蛐?,徑6-9毫米,長4-5毫米;總苞片2-3層,覆瓦狀排列;外層倒披針形,長2毫米,內(nèi)層倒披針狀矩圓形,長達4毫米,頂端鈍或稍尖,上部草質,有疏短毛,邊緣膜質,有緣毛?;ㄍ袌A錐形。
舌狀花1層,15-20個,管部長1.5-1.7毫米;舌片淺紫色,長達10毫米,寬1.5-2毫米;管狀花長3.5毫米,管部長1.5毫米,被短密毛。
瘦果倒卵狀矩圓形,極扁,長1.5-2毫米,寬1毫米,褐色,邊緣淺色而有厚肋,上部被腺及短柔毛。冠毛長0.1-0.8毫米,弱而易脫落,不等長。花期5-9月,果期8-10月。
馬蘭喜充足光照和喜溫暖濕潤的氣候,生長適溫為15-22℃,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格,野生于路邊、溝邊、田邊,以蘆葦上沿的溝邊居多。
馬蘭適應性強、生命力旺盛,耐寒耐熱,地上部分遇霜枯萎,地下匍匐根狀莖能在-10℃安全越冬,高于30℃莖葉易纖維化。
耐瘠薄,短期內(nèi)積水,不影響植株生長,長時間的積水和濕度過高會引起嫩莖葉和地下莖的腐爛。
馬蘭這種野菜它的抗性是比較強的,但如果種植地的土壤肥力充足、土質相對松軟、透氣性、保水性都較好的話,馬蘭的產(chǎn)量和質量會更佳。
其次就是還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在整地的時候最好還是做一些土地改善,往土壤中加入適量的有機肥或其他的肥料來達到改善土質的作用。最后根據(jù)種植地的地形和地勢做成平畦或高畦。
利用種子播種的話,在播種覆土之后要進行澆水,并且覆蓋一層地膜進行保溫和保濕。等到種子發(fā)芽之后,要及時揭除地膜,然后再根據(jù)土壤的濕度進行合理的澆水。
在馬蘭生長的過程中,也是需要經(jīng)常澆水的,這樣可以提高馬蘭的生長速度。如果是根莖繁殖的話,在栽種之后就需要澆水,這樣可以提高馬蘭的成活率。
在馬蘭種植成活之后,為了促進它的生長,就需要采取追肥的措施,那么在追肥的時候就要注意以,不能隨便使用肥種和肥量。一般情況下都是進行兩三次追肥,每次基本上都是以尿素為主,并且配合鉀肥的使用。
每畝尿素的用量差不多是二十斤左右,鉀肥的用量約為五斤,施肥量不宜過多,以免出現(xiàn)燒苗的情況。
馬蘭主要生長期為3-11月,主要營養(yǎng)生長期為3-5月和9-10月,生殖生長期為6-9月。野生馬蘭主要以無性繁殖為主,野生馬蘭的根莖如果被某些動物折斷,一部分植株脫離原株,在良好的環(huán)境條件下可再次生長成單獨的植株。
有性繁殖中,需要蜜蜂等昆蟲自然授粉,結瘦果,種子發(fā)芽適溫20-25℃,一般3-4天可發(fā)芽。野生馬蘭形成的種子少,如果春秋采摘野生馬蘭的嫩苗、嫩莖進行食用,會使其無法形成種子。
且野生馬蘭的種子質量參差不齊,總體發(fā)芽率較低,2年齡的野生馬蘭種子質量較好,3年齡的野生馬蘭植株進入衰老時期,這個時期的種子質量開始下降。所以野生馬蘭的有性繁殖較少。
馬蘭常作為野生蔬菜食用,但其易栽培、產(chǎn)量高、種植經(jīng)濟效益高,已有系統(tǒng)的人工栽培技術。人工種植以疏松、有機質豐富、肥力較強的沙土壤條件最好。種植前土地適當施肥,整地做畦,在畦面上橫開淺溝。
播種方式有種子直播和分株移栽,人工播種發(fā)芽率偏低,一般采用分株移栽。分株移栽時將馬蘭主、側根切段,放入淺溝內(nèi),填土澆水;如果是播種,將種子與適量干土混合,在畦面灑上薄薄一層,然后壓實,澆水。
食用價值
馬蘭含有多種營養(yǎng)成分,一般可作為蔬菜食用。馬蘭的食用時間為4月中旬之前,采其嫩芽食用,通常的食用方法有炒食、涼拌、作餡和燒湯。
藥用價值
中醫(yī)認為馬蘭性涼味辛,入肝、胃、大腸經(jīng),以全草或根入藥,具有清熱解毒、利濕、利尿、止血、散結消腫的功效,可以治療急性咽喉炎、牙周炎、結膜炎、創(chuàng)傷出血、黃疸、痔瘡、癰腫等癥狀。
現(xiàn)有的科學研究結果顯示,馬蘭的化學成分主要包括酚類和黃酮類化合物,也有學者從馬蘭中發(fā)現(xiàn)新的化合物kalimeristone A(1)和kalimerislactone B(2),馬蘭的鉀含量也高于一般常規(guī)的蔬菜,這些化學成分使馬蘭有一定的藥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