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茱萸產于中國浙江、貴州、湖南、四川、廣西等地。喜濕潤,光照,生長在海拔500-1500米的灌木叢或山地疏林中,常見于向陽坡地。常見于山坡疏林內或曠地上,以及山麓溪流附近較為濕潤的地方,喜肥厚的土壤。
1、枝干形態(tài)
植株高達15米,胸徑30厘米,花枝具直刺。小枝近頂部常疏生短刺。
2、葉片形態(tài)
葉片為羽狀復葉互生,長30-80厘米,呈長披針形或近卵形,長6-12厘米,邊緣有鋸齒,小葉密布透明油腺,有芳香味,幼葉常呈紅色,故名“紅刺楤”。
3、花朵形態(tài)
花朵呈淡黃白色,食茱萸春季開花,圓錐花序,花小,黃白色。食茱萸是重要的蜜源植物,開花時常吸引許多蝴蝶、蜂類、甲蟲等昆蟲來前來吸食花蜜,形成“蝴蝶樹”的奇特景觀?;ㄆ?/span>8-9月。
4、果實形態(tài)
果梗常,果瓣呈淡紅褐色,油腺點多。果實于秋季成熟,為蓇葖果,球形,直徑0.5-0.6厘米。果期10-12月。
食茱萸繁殖方式一般為種子繁殖。
1、食用價值
食茱萸是能發(fā)出香辛氣味的重要調味品。與花椒、姜并列為“三香”,也可榨油食用。
以四川食物為例,歷史上有以下用法:或者將食茱萸果實煎熬成膏狀,作牛羊豬肉菜的配料,以除去腥膻味;或者用整粒食茱萸果實作羹臛的調味料;或者用作酒的味料。到明代中葉時,食茱萸已成為四川食物中廣泛使用的調味品。
2、觀賞價值
食茱萸因其葉大、木刺粗,形態(tài)奇特,還可供庭園綠化和觀賞。
《禮記》中稱食茱萸為“藙”,訓詁書《廣雅》又稱為“樾椒”,《本草拾遺》稱它為“欓子”。四川先民稱它為“艾子”。左思《蜀都賦》曾描述過蜀中”其圃則有蒟蒻茱萸……眾獻而儲。”
《本草綱目》中記載:食茱萸“味辛而苦,土人八月采,搗濾取汁,入石灰攪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明末清初引進了辣椒,古典川菜中的食茱萸就讓位于辣椒了。
食茱萸,二月、三月栽之,宜故城堤冢高燥之處,候實開便收之。掛著屋里壁上,令蔭干,勿使煙熏,煙熏則苦而不辛也。用時去中黑子,肉醬魚鮓偏宜用。——《齊民要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