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huán)境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位于黑龍江省西部,嫩江下游東岸,西臨泰來縣,東靠大慶市,南與肇源縣毗鄰,北與齊齊哈爾市接壤。它是黑龍江省唯一以蒙古族為主體的牧業(yè)基地縣,擁有大草原、大濕地等自然景觀,被譽為“綠色凈土、天然寶石”。杜爾伯特地區(qū)擁有蒙古、漢、滿、達斡爾等17個民族,以蒙古族為主,由于特有的民族傳統(tǒng)和社會生活,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地理文化現(xiàn)象。壽山休閑度假村、連環(huán)湖景區(qū)等人文景點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觀光旅游。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處于第一積溫帶,干旱多風少雨,年平均溫度為3.7℃,月平均氣溫穩(wěn)定在10℃以上的日數(shù)為146天,年有效積溫為2820~2850℃,無霜期為146~151天,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為2852小時,平均晝夜溫差在10℃左右。降水量為423.7毫米,多年平均蒸發(fā)量為1739.9毫米。雨熱同季、晝夜溫差大。每年5月末前,平均有8級以上大風天氣2次。上述氣候特點恰恰滿足了巴哈西伯綠豆作物耐高溫、喜干旱通風、需光照充足厭濕、適宜晝夜溫差大的生理特性和需求,使巴哈西伯綠豆生長旺盛,有效吸收和儲存養(yǎng)分,抗病蟲害能力強,成熟質量好,粒徑大于其他同類產品、色澤純正。
巴哈西伯綠豆生長所需的土壤環(huán)境與別種作物不同,沙崗或沙崗坡可能在以往早已變成荒廢之地,而這惡劣的土質環(huán)境恰恰成為了種植巴哈西伯綠豆得天獨厚的地域因素。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處于松嫩平原西部烏、雙河流蓄滯洪區(qū),地勢呈總體低平特點。沙崗地占陸地總面積的30%~40%,最高的沙崗頂端高程在海拔171米以下。崗坡地的傾角大都小于10°。區(qū)域內地表水水位常年平均數(shù)據(jù)在海拔137.6~138.5米,烏、雙河下游1998年洪水位最大值達到139.48米。地表高程在海拔140~167米,相對面積穩(wěn)定。土壤特點為:30厘米以上耕層,90%以上為沙壤土;10厘米以上耕層,97%為風沙土。耕層以下50厘米多為沙性壤土、黑鈣土及黃黏土等,土壤酸堿度呈中性偏堿。以細沙土為主體成分的耕層富含巴哈西伯綠豆生長所必需的各種礦物質元素以及多種營養(yǎng)成分,尤其是可吸收鈣等營養(yǎng)元素含量居高,也是巴哈西伯綠豆保持其特有品質的重要條件。巴哈西伯綠豆種植地多在沙崗或沙崗坡上,地溫相對較高,且地溫變化快、溫差大,沙性壤土的通透性良好,可迅速降濕,解除漬澇,促使巴哈西伯綠豆作物生長速度大幅提高,營養(yǎng)成分特別豐富。
文化背景
巴哈西伯綠豆,因出產于巴哈西伯村及其周邊地區(qū)而得名,被當?shù)氐娜罕姺Q為“巴哈西伯綠珍珠”。而“巴哈西伯”在蒙古語里的意思是“富饒的崗子”。
綠豆作為中國人民的傳統(tǒng)豆類作物,在我國栽培的歷史已有2000多年。而巴哈西伯綠豆的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的宋遼時期。2008年,在白音諾勒鄉(xiāng)巴哈西伯村沙田格勒遺址上出土了宋遼時期半封閉式農耕鐵犁具,犁具上殘存的綠豆莖葉可辨物質可以證明,早在宋遼時期,巴哈西伯一帶就有了綠豆種植活動的存在。
后來,由于風沙災害頻繁發(fā)生,人們種植綠豆?jié)u漸成了自然的選擇。巴哈西伯綠豆的生育期較短,通常要在每年的5月末至6月初播種,而5月末前,季風強勁,地面的沙土大多被大風刮翻了幾遍,無法種植其他早播作物。5月末以后,風沙漸弱,由于時間關系,最適合種植綠豆。因此,生活在巴哈西伯及其周邊地區(qū)的人們一直延續(xù)著種植綠豆的習慣。可以說,小小的綠豆已經成為了他們生命的一部分。古老的巴哈西伯綠豆品種就這樣延續(xù)了下來,幾經雜混仍保持其優(yōu)良的品質。
小綠豆闖進國際大市場
1998年,巴哈西伯綠豆在哈洽會及上海、無錫等地的博覽會上展出后,知名度不斷提高,因此收到了來自國內外的大量收購訂單,巴哈西伯綠豆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tài)。據(jù)巴哈西伯村一種植綠豆大戶說,1999年7月24日,一個高個德國人帶著四個中國人,帶著儀器,跑到巴哈西伯的田野里,檢測土壤和植物,視察周圍環(huán)境。他們是國際生態(tài)中心(駐德國紐倫堡)的專家。專家們說,巴哈西伯周遭有自然湖泊作天然隔離帶,真是得天獨厚。就這樣,巴哈西伯漸漸地走入了國際大舞臺。
如今,巴哈西伯綠豆的年產量都保持在1.4萬噸左右,近銷國內各大市場超市及農貿市場,遠銷韓國、日本、新加坡、歐盟等國家及地區(qū)。
品牌建設
堅持“原生態(tài)”倡導綠色理念
巴哈西伯四周被連環(huán)湖鑲邊,水氣溫藹、波浪粼粼的連環(huán)湖有18個湖泡,連環(huán)湖在嫩江從丘陵進入大平原的中心,造就了巨大的濕地面貌。附近泰來縣、林甸縣、肇源縣、大慶市區(qū)以及吉林省鎮(zhèn)賚縣的眾多的湖泡,也跟連環(huán)湖血脈相連。而巴哈西伯村則處于湖泡群的心臟地帶,“清純之水”為這片沙質崗地外圍形成了天然隔離帶,使它遠離污染源。
在全世界都倡導綠色食品的這個年代,巴哈西伯人種綠豆不用化肥、不用農藥;除草方面全部實行鏟趟結合、人工除草,人工措施防治病蟲害;提高地力,寧可費勁撘工去泡子邊挖塘泥,改土肥地;鬧蟲子,寧可起早貪黑用手抓,用中草藥,也不用見效快、成本低的化學農藥;收割加工方法也簡單,多以人工作業(yè)配合機械加工,使綠豆產品不受任何污染影響。就這樣,在周邊地區(qū)和國內、國際市場上,巴哈西伯綠豆享有著極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許多企業(yè)和大客戶在市場上只認巴哈西伯綠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