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麻姑茶,屬綠茶類名茶,產于江西省南城縣西南10公里處有“洞天福地,秀出東南”的麻姑山區(qū),以產地而得名。這里山勢磅礴,峰巒疊嶂,溪瀑飛流,風光秀麗。山上有著名的神功泉、丹霞洞天、尋真寺、半山閣、仙都閣等名勝古跡。
生態(tài)環(huán)境
麻姑山茶園大多分布于海拔600~1000米的山地,常年云霧繚繞,氣候溫和,年均氣溫15℃,年降水量2300毫米,日照短,空氣濕潤,相對濕度85%以上;土壤多為石英砂巖母質風化而成的碎屑狀紫色土,土層深厚,吸水力強,腐質層厚,土質肥沃。
氣溫
海拔600~1000米,常年平均氣溫15℃,海拔600米以上,低于14℃,7月份平均氣溫28.2℃,1月份平均氣溫2.1℃,春秋氣溫涼爽溫和,4月和10月平均氣溫分別為15.4℃、16.7℃。年平均無霜期210-220天,平均初霜日為11月5日,終霜日為3月29日,穩(wěn)定通過10℃的初日為4月15日,終止于11月4-9日;≥0℃積溫為5085-5500℃;≥10℃積溫為4384-4750℃。
光照
年太陽輻射總量為506.18千焦/平方厘米,日平均氣溫≥0℃期間的太陽輻射為369.69千焦/平方厘米,占全年總量射量73%。年日照時數(shù)為2000-2230小時,年日照百分率在50%左右,光能資源比較豐富。
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400毫米之間,據統(tǒng)計,25年平均年降水中,春季占28.9%,夏季占41.1%,秋季占19.4%,冬季占10.6%。年平均降水天數(shù)為125.6天,常年相對濕度80%,干燥度0.8以下,屬濕潤地帶。
土壤
土壤類型比較復雜。中山區(qū)(內山區(qū))主要是黃棕壤,即普通黃棕壤與山地黃棕壤,母質多為花崗巖、花崗片麻巖、角閃片麻巖,土壤深厚達1.5米以上,有機質含量高,土壤肥力和通透性好,PH4.8-5.5;外山丘崗地區(qū)(外山區(qū))屬下蜀系成土母質分化而成的黃棕壤為主,土層雖厚,但耕作層淺薄,質地黏重,底層常有不透水粘盤層,肥力和通透性較差,PH5-6.5;其次少部分沿河兩岸及谷地,多為沖積土類,即沙質壤土(烏沙土),土層深厚,肥力高,能透性好,一般為高產茶園區(qū)。
功效
麻姑茶有明顯益思、止渴、利尿、提神、解憂之功效,對傷風感冒、腹脹吐瀉、腸胃不適有一定療效,亦能防蛀牙、抗病毒。根據《本草綱目》記載,麻姑茶具有散風熱、清頭目、生津止渴、消食提神、消炎解毒、降壓降脂等藥理功能。據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中國農科院作物研究所、中國林科院森林環(huán)保研究所、冶金工業(yè)部地質測試中心、農業(yè)部茶葉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等科研單位共同研究,從麻姑茶中分離出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E、多種氨基酸,B—胡蘿卜、多酚類、三萜甙類等物質及鈣(Ca)、鉀(K)、鈉(Na)、錳(Mn)、鉬(Mo)、鎂(Mg)、鐵(Fe)、鋅(Zn)、硒(Se)、鍺(Ge)、鉻(Cr)、鎳(Ni)、磷(P)等人體必需微量元素。
來歷
南城縣麻姑山產茶,迄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據《南城縣志》載:麻姑茶的制作盛于唐代。關于麻姑茶的來歷,當?shù)剡€流傳著一個美妙動人的故事:相傳,在東漢時,有一仙女麻姑曾云游仙居此山修煉,春時常常采摘山上茶樹的鮮嫩芽葉,汲取清澈甘美的神功泉石中乳液,烹茗款客,其茶味鮮香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