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掛面為手工制作,歷史悠久,傳統(tǒng)工藝獨特。它的特點是味甘色白,柔嫩可口,面體因經(jīng)多次發(fā)酵而有微孔,故有"莖直中通"之說,其特別柔嫩易消化也緣于此。
民國1931年版《中江縣志》記載:"中江掛面,面細如絲,長八九尺,截兩頭,取中段,名曰腰面,又稱銀絲面,縣城內(nèi)外俱佳,河西譚家街尤盛。色白味甘,食之柔滑,細而中空,堪稱潔、白、凈、干、細五絕"。
1、德陽市杰慧糧油有限公司91510623740039410A
2、四川雙和祥農(nóng)業(yè)有限公司91510623MA6233XD0Y
3、四川雄健實業(yè)有限公司91510623729830738D
4、中江古城味食品有限公司91510623MA63FBKC87
5、中江仟品面業(yè)有限公司91510623MA64K4DE99
6、中江縣金稻香糧食有限公司91510623MA62379Q55
7、四川省中江縣鐘氏手工銀絲掛面廠91510623749641686L
8、中江縣川中手工空心掛面廠92510623MA6AHNFF0Q
9、中江縣合家糧油食品廠91510623675755970B
10、中江縣譚家神井掛面廠915106233562417888
11、中江縣東北鎮(zhèn)傳春掛面加工坊92510623MA69PXMG3K
12、中江縣東北鎮(zhèn)浩航食品經(jīng)營部(個體工商戶)92510623MAD4CTQ98G
13、中江縣東北鎮(zhèn)鐘家小院掛面加工坊(個體工商戶)92510623MA69ECGE1E
注:信息整理來源于國家知識產(chǎn)權局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使用企業(yè)檢索信息,檢索時間為2025年9月15日,檢索結果僅顯示截至當前已完成換標的市場主體信息,對于在產(chǎn)品保護要求中列明的專用標志使用企業(yè),如尚未完成換標,不會在本結果顯示。以上排名不分先后,僅供參考。
"中江掛面"商標于2008年被核準注冊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這是德陽市首枚成功注冊的地理標志商標。
2011年11月30日,原國家質(zhì)檢總局批準對“中江掛面”實施地理標志產(chǎn)品保護。
中江掛面的制作工藝在2007年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類別為傳統(tǒng)技藝類。2024年,中江掛面進一步入選四川省第二批“非遺四川·百城百藝”品牌建議名單,成為非遺文化推廣的代表性項目之一。?
2021年4月,中江掛面首次直接出口美國,進入沃爾瑪、家樂福等商超,并通過了德陽海關的監(jiān)管?。2023年后,產(chǎn)品還出口至日本神戶市?。
2018年榮獲中華品牌商標節(jié)金獎?。
2022年取得“四川十大美食地標”稱號?。
2023年被國家知識產(chǎn)權局列入第二批地理標志運用促進重點聯(lián)系指導名錄?。
中江掛面的特點是味甘色白,柔嫩可口,面體因經(jīng)多次發(fā)酵而有微孔,故有"莖直中通"之說,其特別柔嫩易消化也緣于此。中江掛面為手工制作,歷史悠久,傳統(tǒng)工藝獨特。其特別柔嫩易消化也緣于此。中江掛面可作成10多種花色品種,為增加其營養(yǎng)成份,在制作過程中又分別加以韭汁、菠菜汁、雞蛋精、雞蛋黃、朱神砂等,制成蛋清面、蛋黃面、朱砂面、翡翠面等,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材料:
小麥粉50公斤,清油0.3~0.35公斤,食鹽0.35~0.7公斤,清水30公斤。
需要工具:面板、圓桶、羊頭一個、掛面柱、面竹、曬面架、曬面高凳。
工序:
制作中江掛面的工序繁瑣,要經(jīng)過和面、開條、盤條、發(fā)酵、抻大條、抻小條、上竹、撲粉、曬面等18道傳統(tǒng)手工工序和70道小工序,一架面從取水和面到切面打包完成,需要18-24小時。
1、和面:按配方取主、輔料,將食鹽溶于水中。氣溫高時,鹽和水應略多一些。放入圓桶內(nèi)和面,攪拌均勻,20分鐘后便可劃條。
2、劃條:將面團從圓桶中取出,放在面板上,揉成方形,劃成10條左右,搓圓,擦上清油,放入圓桶內(nèi),蓋上薄膜,一小時左右后,就可抻大條。
3、抻大條:將劃出的條,從圓桶中取出,放在面板上,搓成直徑3厘米左右的大條,將所有的條接成一根,盤成單帽形,放在面板的一端(盤時,每層之間擦少許清油)。待7~8分鐘后再抻小條。
4、抻小條:在面板的另一端放好撲粉2~2.5公斤(面粉、淀粉各半),將面板上盤好的大條搓成直徑1厘米左右,經(jīng)過撲粉,盤入圓桶中,每盤完一層,擦少許清油,從邊盤至中心,由中心再盤到邊上,反復進行,直至盤完,蓋上薄膜,待4小時后再上竹。
5、上竹:先將"羊頭"(一種抻長面條的工具)插在圓桶邊緣上,再將兩根面竹插在"羊頭"上。取圓桶中1厘米粗的小條繞在兩根面竹上,每繞三周,要馬上抻一次,抻長夠20厘米左右(因時間長了就抻不動)。然后馬上放入面槽內(nèi)吊起(一根面竹架在面槽緣上,另一根以面條吊在槽內(nèi))。每根面竹相距1厘米,然后蓋上草席,進行發(fā)汗1~2小時。
6、掛面:將發(fā)汗后的面條取出放在面板上,抖撒一些撲粉,然后將面槽內(nèi)下端吊著的那根面竹,插入面樁上端的孔內(nèi),將面輕輕往下抻,抻至40厘米后,用撲粉分離一次,以免粘結在一起,然后繼續(xù)再抻,再分離,抻至80厘米時,從面樁上取下,放在面板上,再抖撒一次撲粉,取下面竹,將面條自然吊在面槽內(nèi),發(fā)汗1~4小時,即可取出晾面。
7、曬面:將面條從面槽內(nèi)取出,放在曬坎上的面架上曬干。作法是將面槽內(nèi)面條,提攏到面架時,將一根面竹插在面架上的第二排孔內(nèi),另一端用雙手將面條抻長至160厘米左右,再將下端的一根面竹插在旁邊的一個孔內(nèi),這樣反復操作,有十多竹后,站上高凳,將這些面竹取下,插在第三排孔上,邊插邊抻,抻至插入第一批孔為止(如天氣不好,空氣干燥,不易抻下時,可抻到抻不動為止)。這樣反復進行,直至抻完。晾曬一二小時后,面條成白色,立得起,折得斷,就算曬好了,馬上收回,放在面板上,準備切斷包裝。
8、包裝、保存:將面要切成20厘米長的段,每500克一包,一頭整齊,貼好標簽,放在干燥、避風之處儲存。
相傳孟邵奉命巡察臺灣凱旋歸來,乾隆皇帝親自設宴為其接風洗塵。席間,內(nèi)侍獻上中江掛面。只見瑩潤潔凈的玉碗中銀絲盤疊。油光可鑒。嫩綠的菜葉,鮮紅的櫻桃強烈的吸引著在座官員們的視線。沁人心脾的芳香頓令眾人酒意全無,油膩立消,神清氣爽。不由發(fā)出陣陣贊嘆之聲。
乾隆微微一笑,對孟邵說:"孟愛卿,汝可識此面乎?""啟稟陛下,此乃中江掛面。"孟邵答道。"孟愛卿果然眼力不差。真不愧為中江人。汝才思敏捷,可當此美景,即興賦詩一首。以助雅興。如何?"乾隆問道。孟邵略一沉思,對乾隆說:"陛下,獻丑了。"看著色香味俱全,極具觀瞻的中江掛面,孟邵朗然念道:名列帝王玉食中,堪稱道骨仙風。宮廷華府覓芳蹤。玉碗增色,只為銀絲種一經(jīng)巧手斡旋出。面中再無昆仲。至今盛名猶稱頌。孔通華夏。敢道九州同。
乾隆一聽,龍顏大悅,贊道:"好一個"孔通華夏,敢道九州同"!想大清帝國一統(tǒng)天下,四海升平,萬民稱頌,自然是九州皆同。汝用"臨江仙"這一詞牌來描繪中江掛面,雅然脫俗,倒也帖切。中江掛面外形潔凈,細如銀絲,莖直中通,也頗有道骨之象。只不知這"仙風"二字作何解釋?孟邵笑道:"啟稟陛下,我這'稻谷先鋒'卻不如陛下的道骨仙風。中江掛面原本麥粉制成。麥居五谷之中,乃面食之源,是以堪稱'稻谷先鋒'。"在座哄然。乾隆也哈哈大笑:"好一個'稻谷先鋒'。" 乾隆與孟邵的這番答對很快流傳出去,中江掛面一時名動京城。達官顯貴們爭相購買,先食為快。人們?nèi)∑淇淄ㄈA夏之意。便把中江掛面稱為空心掛面。自此"空心掛面"一語便流傳了下來。
道光年間中江掛面達到全盛時期。清代詩人王朗山在《玉尺山人詩抄》中寫道:"中江燒酒中江面。一路招牌到北京",正是此番風頭的寫照。2008年的中江掛面不再是孟邵筆下宮廷貢品,早已成為普通百姓訪親探友的首選贈品,成為中江人熱情好客的象征。
中江掛面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是走親訪友、饋贈親朋的最佳選擇食品,先后數(shù)次被省、地、市、縣評為地方特色優(yōu)質(zhì)食品。
中江掛面源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以其獨特的工藝和極佳的口感深受人們歡迎。四川德陽市對中江縣掛面生產(chǎn)采取新型監(jiān)管模式,由龍頭企業(yè)帶動小作坊,制定嚴格的工藝流程標準。據(jù)統(tǒng)計,2008年中江縣數(shù)百戶掛面生產(chǎn)作坊年均增收4000元左右。
中江掛面曾在廣交會上展出,深受外商歡迎,紛紛要求訂貨。1986年在四川省食品展銷會上展出,各省、市客商爭先訂購,僅一家客商的訂貨量就超過了中江縣全縣的總產(chǎn)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