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月餅因多倫縣舊稱“喇嘛廟”而得名,制作技藝可追溯至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的紅爐糕點鋪時期。
1787年(清乾隆五十二年)已有月餅制作的記載,當地糕點鋪為爭奪市場,在選料和工藝上精益求精,形成了多倫月餅的雛形。
1950年代后,傳統(tǒng)技藝一度中斷。
2011年重新被列入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餅皮?
采用熟面與胡麻油混合揉制,層次分明,酥松易碎。 ?
?餡料?
包含青紅絲、桃仁、果脯、瓜子仁等,搭配秘制糖漿,甜而不膩。 ?
工藝?
提漿技藝、模印工序精確(皮餡比例0.3-0.5厘米),采用傳統(tǒng)吊爐控溫烘焙。 ?
品類
提漿月餅:皮薄餡大、香甜適口、造型穩(wěn)定,且耐貯存、便于攜帶運輸,是款待客人、饋贈親友、逢年過節(jié)及祝壽的上等食品。
當地還多用它配做聘禮,姑娘出嫁時,以雙數陪送“龍鳳呈祥”“雙喜”圖案的醍漿月餅,表示對新人的祝福。
?高紅月餅?:又稱紅皮月餅,包含五仁、蓮蓉、蛋黃等口味,面皮印有紅色戳記,外皮酥脆掉渣,內餡甜度適中且不膩,常作為節(jié)日禮品或日常糕點。 ?
文化價值
多倫月餅制作技藝被列入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產品“喇嘛廟”牌月餅以酥軟不硬、便于攜帶的特點著稱,常用于節(jié)慶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