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竹又名早竹、早園竹,別名雷公竹,是禾本科竹亞科剛竹屬竹種,是中國特有的優(yōu)良的栽培食用竹種,春筍3月初至4月底出筍,秋筍10-12月出筍,食用部分為初生、嫩肥、短壯的芽或鞭。
雷竹筍在江西、上海、江蘇、安徽、福建、湖北、云南和貴州等省的部分縣(市)和浙江的大部分縣(市)廣泛引種栽培。
1、浙江天目雷筍
說起臨安的天目雷筍,名氣絕對響當當。臨安天目雷筍是浙江的特產(chǎn),因早春打雷即出筍而得名,被譽為“江南第一大菜竹”,還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的認證。這里海拔1000米以上,年平均氣溫14℃,降雨量充沛,而且遠離污染,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使得剛挖出來的雷筍殼薄肉肥,冰清玉潔,鮮中帶甜,出肉率高達70%,連《舌尖上的中國》都對它青睞有加。
2、湖北崇陽雷竹筍
崇陽雷竹筍比普通竹筍要細長苗條得多,是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崇陽處于北緯30度線,居湘、鄂、贛三省交界處,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素有"中華雷竹之鄉(xiāng)"的美稱,這邊的土質(zhì)相當好,污染少,所以出產(chǎn)的雷竹筍殼薄肉肥,剝出來的肉是白顏色,可以做雷竹筍煨雞湯、雷竹筍炒肉、蒸魚,吃起來又嫩又脆又甜。
3、四川明月雷竹筍
明月雷竹筍四川省成都市的特產(chǎn),明月雷竹筍呈寶塔形、粗壯;筍肉厚,呈黃白色,色澤鮮亮,口感脆爽,甘甜鮮嫩,味美可口。明月雷竹筍是竹筍中較高端的產(chǎn)品,是純天然高蛋白、低脂肪的天然食品,四川大熊貓基地指定明月雷竹筍為大熊貓專用食用筍之一。
1、品種及種植
首先要選好良種。雷竹是早竹的一個栽培類型。早竹有多種栽培類型,如闊葉雷竹、青殼雷竹、早園竹等,農(nóng)民都稱為早園竹。而正宗的雷竹是細葉5葉烏頭雷竹。確定良種以后要選擇好母竹。母竹要求竹齡2年生,圍粗10~15cm,葉茂分枝低,健壯無病蟲。挖取母竹要求帶來鞭15cm,去鞭68~70cm,保護好螺絲釘,帶土7.5kg以上。栽種季節(jié)以夏季和秋季為好。栽種時,坑底要平,竹鞭要放平,適當淺栽,鞭土密接。做到深挖淺栽,下緊上松,種竹深度一般以竹鞭入土21~23cm為宜,種后要分層踏實,鞭根與土不留空隙。然后澆淡糞水5~8kg,再覆土成饅頭形,上蓋松土。高大的母竹要打樁固定。天氣晴朗要經(jīng)常澆水。每畝合理的栽種密度為45~55株。
2、土壤
雷竹林地的選擇應以背風向陽,光照充足,坡度平緩,土層深厚、肥沃、疏松、透氣,排水良好的沙質(zhì)土壤為好。要求微酸性至中性,適宜ph值在5~7之間,普通紅壤、黃壤都能栽培。鹽堿土、死粘土、低洼積水、地下水位高和受工廠污染的土地及高山風口和交通不便的地方不宜種植。新造林地必須全面整地,深挖25~30cm左右,清除樹根和石塊。種植后要及時除草松土,2年內(nèi)要以耕代扶,間作農(nóng)作物。成林竹園一年松土2次,一般結(jié)合施肥在6月和11月各一次。6月份要深翻,11月淺削。每次翻土,每畝一定要加生山黃泥土1~1.5t,竹園土壤要求達到海綿地,三保土,能保土、保肥、保水。
3、肥料
充足的肥料是竹筍高產(chǎn)的基礎(chǔ)。據(jù)中國林業(yè)大學竹類研究室分析,每生產(chǎn)50kg鮮筍需消耗土壤中氮素250~300g、磷素60~88g、鉀素120~150g。如果生產(chǎn)1t鮮筍的竹園,每年施肥量最低標準是有效氮7.5kg、有效磷2.1kg、有效鉀3.2kg。據(jù)此竹筍對氮、磷、鉀三要素的比例為5∶1∶2。根據(jù)我們的栽培經(jīng)驗,畝產(chǎn)雷竹筍2.5~3.1t的施肥量和施肥方法是:
(1)長鞭肥:6月份新竹成林后,施尿素45kg、磷肥110kg、鉀肥25kg,結(jié)合深翻土加生黃泥土1~1.5t,肥料翻入土中,促進新竹鞭生長快,生長粗壯。
(2)催芽肥:9月開始長芽,施人糞尿1~1.2t,沖水一倍以上潑澆。
(3)孕筍肥:11月上旬施孕筍肥,用牛豬欄肥或雞鴨糞3~4t,翻入土壤中,加上生黃泥土1~1.5t,以提高土溫,促進筍芽長大、長粗。
(4)長筍肥:出筍前半個月(約12月底1月初)施長筍肥(農(nóng)民稱催生肥),用尿素10~15kg;此外,挖筍后,還要施穴肥,每個筍穴施3~5g尿素。
4、水分
雷竹喜歡土壤濕潤,但又怕積水。平地竹林,山灣風口,土壤粘重的竹林,要開好排水溝,干旱季節(jié)要澆水灌溉。雷竹在竹鞭期最需要水分,此時正處5~6月的梅季,雨水比較充足,但遇空梅,高溫干旱,就會影響竹鞭生長,要澆水灌溉。其次在孕筍期,雷筍的含水量在85%以上,沒有水就不能成筍,所以遇到秋旱,久晴無雨要及時澆水,促進筍芽分化、長大。另外,若是采用覆蓋物來提早出筍的竹園,在覆蓋前要澆透林地,促進覆蓋物發(fā)酵,提高增溫效果。蓋覆物以谷殼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