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豬軀干呈長方形,體型短小,頭長嘴尖,顏面平整,少皺紋,兩眼中間有少許川形皺紋。
耳小豎立,鼻鏡黑色,鼻孔大。
四肢粗短強健,毛色黝黑且具光澤,其頸部至背部長有剛毛,背部些許凹背。后肢與地垂直。乳頭6對。
皮膚毛色為黑色具光澤,毛質短而黑。體軀呈長方形,體型較小;頸部起至背部有剛毛,背部些許凹背。公豬睪丸緊接臀部。四肢粗短強健,腳呈X字形腳掌貼地,蹄部緊密著地,后腳與地垂直。尾巴常不停的擺動,像似趕蒼蠅。
一般而言,依體型上可概略分為精肉型與肥肉型兩種:精肉型之顏面長,鼻孔寬圓,四肢高而瘦長,頭部細長,耳朵稍大前傾,前胸狹窄;而肥肉型則鼻孔稍尖,體型短,頭部豐滿,四肢矮短細小,耳朵較小,豎立,前胸寬度厚些。
適應亞熱帶濕熱氣候,耐粗飼、抗病力強。
蘭嶼豬母豬妊娠期(114±3)天,出生產仔總頭數約為 7 頭。初生窩產仔數(8.10±2.87)頭;窩產活仔數(7.09±2.74)頭;3周齡活仔數(6.03±2.73)頭;8周齡活仔數(5.70±2.31)頭。育肥性能蘭嶼豬料重比為3.18。
仔豬初生個體重(0.67±0.13)千克;4周齡體重(3.23±0.75)千克;8周齡體重(5.49±1.85)千克;6月齡體重(19.38±7.74)千克;12月齡體重(45.62±10.45)千克。
傳統(tǒng)上中國臺灣蘭嶼縣人家家戶戶都會養(yǎng)豬,豬在蘭嶼的歲時祭儀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是每年飛魚季開始的招魚祭,豬是獻祭海神的牲禮。
其后由蘭嶼地區(qū)對食肉品質需求提高,當地居民引進外來豬種混雜飼養(yǎng),使純種蘭嶼豬難以原地保存。
臺灣省畜產試驗所臺東種畜繁殖場(畜試所臺東場)在中央經費補助下,于1980年6月自蘭嶼引進4公16母作為繁殖種群,并繁殖推廣給臺灣地區(qū)之小養(yǎng)豬戶或供醫(yī)學試驗研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