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尖槍烏賊分布在西太平洋,具體為澳大利亞北部、菲律賓群島、中國南海至日本中部,包括中國東海和黃海。
劍尖槍烏賊體圓錐形,中等粗壯,后部削直,雄性腹部中線具縱皺,胴長約為胴寬的4倍;體表具大小相間的近圓形色素斑。鰭較長,約為胴長的60%-70%,后緣略凹,兩鰭相接略呈縱菱形。觸腕穗膨大,吸盤4列,掌部中間列約16個吸盤擴大,直徑約為邊列小吸盤的1.5倍,約等于最大腕吸盤,邊緣、指部和腕骨部吸盤?。淮笪P內(nèi)角質(zhì)環(huán)具30-40個大小相間的圓錐形尖齒,10個大齒間分布20-30個小齒。各腕長略有差異,腕式一般為3?4?2?1,吸盤2列,雄性左側(cè)第四腕遠端2/3莖化,莖化部吸盤特化為乳突。內(nèi)殼角質(zhì),羽狀,后部略尖,中軸粗壯,邊肋細弱,葉脈細密。直腸兩側(cè)各具1個紡錘形發(fā)光漆。
劍尖槍烏賊屬暖水種,適溫適鹽范圍較廣,適溫范圍在12—27℃,適鹽范圍在32.0-34 7.白天多棲息于中下層,夜間多活躍于中上層,隨季節(jié)不同,從20m~210m水深海區(qū)均有其蹤跡。兇猛肉食性,胃含物中以魚類的出現(xiàn)頻率最高,也攝取大型浮游動物、蝦類以及本種和幼體。
劍尖槍烏賊分春生群、夏生群和秋生群。在自然海域中周年有繁殖活動。交配后不久即產(chǎn)卵,卵包于棒狀的膠質(zhì)卵鞘中,卵鞘長100~200mm,每個卵鞘中包卵200~400個。一年性成熟,產(chǎn)卵后親體相繼死去。孵化期約需1個月,春生群每月平均生長約18~20mm,夏生群和秋生群每月平均生長約18mm。
劍尖槍烏賊是中國廣東近海的捕撈對象,在拖網(wǎng)中常與中國槍烏賊混獲。在東海的海礁漁場中較常見,并有一定數(shù)量。干制品在國際海味市中列為“一級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