磴口山藥外觀新鮮,粗細(xì)較均勻,單根重約250g,長(zhǎng)45~50cm,直徑2~4cm,其外皮為土黃色,色澤均勻,斷面為白色,粉性足。
磴口山藥維生素C含量為12.7mg/100g,硒含量為5.5μg/100g,鋅含量為1.8mg/100g,蛋白質(zhì)含量為2.02g/100g,總酸含量為0.094%。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爾市磴口縣沙金套海蘇木巴音溫都爾嘎查。
磴口縣位于巴彥淖爾市西南部,地理坐標(biāo)為北緯40°09′~40°57′,東經(jīng)106°09′~107°10′。
年平均氣溫為7.6℃,極端最高氣溫38.2℃,極端最低氣溫–34.2℃,植物生長(zhǎng)期的活動(dòng)積溫約為3100℃,生長(zhǎng)期晝夜溫差14.5℃,無(wú)霜期136天,年平均降水量144.5mm,年均蒸發(fā)量2397.6mm,年平均日照時(shí)數(shù)3210h。
山藥喜歡肥沃、疏松、排灌方便的砂壤土,磴口縣特殊的沙漠環(huán)境與氣候有利于山藥生長(zhǎng)。
材料:五花肉、山藥、青椒、胡蘿卜、大蒜、生姜、生抽、豆瓣醬、鹽。
做法:
1、五花肉切小方塊,山藥、青椒、胡蘿卜切塊,大蒜去皮、生姜拍扁。
2、油八成熱,放五花肉翻炒至變色微出油且表皮發(fā)黃。
3、放入豆瓣醬翻炒出香味,再放入大蒜、生姜、山藥和胡蘿卜翻炒。
4、加適量生抽翻炒,倒入一大碗清水煮開(kāi)。
5、放入適量鹽攪拌均勻,小火煮至湯汁濃稠。
6、放入青椒翻炒即可出鍋。
材料:山藥、干木耳、青椒、鹽、醋、蝦粉。
做法:
1、干木耳提前用溫水泡發(fā)撕成小朵,山藥去皮切成薄片,水加幾滴白醋浸泡山藥片,青椒切成小塊。
2、鍋中水燒開(kāi),并加三克鹽,把山藥片焯水,木耳和青椒也一起焯下水。
3、熱鍋熱油放入山藥片翻炒。
4、放入木耳和青椒,并加鹽翻炒均勻,加少許蝦粉翻炒出鍋。
材料:排骨、山藥、黑木耳、姜、蔥、白醋、鹽。
做法:
1、排骨切段洗凈,黑木耳泡發(fā)洗凈,山藥去皮切滾刀塊放在淡鹽水中浸泡,蔥切段,姜切片,備用。
2、排骨放入半鍋冷水中,放兩片姜,煮開(kāi),大火燒煮3分鐘后,關(guān)火后撈出。
3、另起鍋,燒開(kāi)2.5升水,放入排骨,下入剩余姜片和大蔥,加白醋,煮開(kāi)后轉(zhuǎn)小火。
4、待排骨湯燉至30分鐘后,加入山藥、黑木耳,小火再燉20分鐘。
5、加鹽調(diào)味,關(guān)火盛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