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文歷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況:饒河縣現有縣屬耕地面積136.5萬畝,農村人均占有耕地35畝。土壤以黑土、草甸土、沼澤土為主。全縣耕地以黑土為主,其中烏蘇里江沿岸和撓力河沿岸的平原稻作區(qū)以草甸土和沼澤土為主;且耕地集中連片在平原和低平原。土壤中養(yǎng)分較高,有機質、氮、鉀含量極為豐富,有機質含量為7%左右,土壤結構及基礎肥力較好,氣侯濕熱,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饒河縣是國家級生態(tài)示范縣,森林面積3400平方公里,濕地面積1300平方公里。南部與完達山脈相環(huán)抱,北部與三江平原相依托,既有秀麗的山川,又有廣袤的平原,多樣的地貌,形成了“五山一水二草二分田”的格局。
2、山岳水澤情況:饒河縣水系發(fā)達,水源充足,境內有1江28河,自然水域面積0.8萬公頃。全縣多年平均降水總量約23.4億立方米,產生的徑流總量6.5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較為豐富,水資源總量2.86億立方米,可開采的水資源量8263.11萬立方米。單井涌水量500—1000立方米/日。充足的水源為我縣發(fā)展水稻生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氣候情況:饒河縣氣候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種植業(yè)區(qū)域跨第三至第四積溫帶。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冬季漫長,降水偏少,氣候干燥而嚴寒;夏季短促,降水集中,氣候濕潤而溫熱;春季回暖快,晝夜溫差較大,多西南大風;秋季降溫急驟,山區(qū)常有過早霜凍出現。歷年平均氣溫2.8℃,平均無霜期為135天,平均降水量為553毫米,平均日照時數2360.5小時。年有效積溫2556℃左右。屬北方長日照區(qū)域,氣候溫暖,熱量充足,雨量充沛,適宜農林牧副漁業(yè)發(fā)展。肥沃的土質,適宜的氣溫,豐足溫適的江河水,獨特的光、熱條件,為水稻生長提供了良好的健康發(fā)育環(huán)境,造就了品質優(yōu)良的饒河大米。
二.地域范圍
饒河縣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邊陲,烏蘇里江中下游,地理坐標為北緯46°30′44″~47°34′26″,東經133°07′26″~134°20′16″。東以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為界與俄羅斯隔江相望,邊境線長128公里;東北以阿布膠河為界與撫遠縣相接;北以別拉洪河為界與同江市相鄰;西北以撓力河為界與富錦市相連;西以七里沁河為界與寶清縣毗鄰;南以外七里沁河為界同虎林市接壤。區(qū)域邊界明確完整??h域總面積6765平方公里??h轄4鎮(zhèn)5鄉(xiāng),79個行政村。境內還有5個國營農場,11個森工林場。饒河大米地域保護范圍面積136.5萬畝,包括饒河鎮(zhèn)、西林子鄉(xiāng)、四排鄉(xiāng)、小佳河鎮(zhèn)、大佳河鄉(xiāng)、山里鄉(xiāng)、西豐鎮(zhèn)、大通河鄉(xiāng)和五林洞鎮(zhèn)等9個鄉(xiāng)鎮(zhèn)。水稻栽培面積50萬畝,年產優(yōu)質水稻25萬噸。
三.產品品質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饒河大米米粒整齊勻稱,外呈橢圓,晶瑩剔透,色澤光亮透明,米質口感油潤,米飯軟滑筋道,品質香醇,冷飯不回生。
2、內在品質指標:饒河大米粗蛋白含量≥5.5%;直鏈淀粉含量15~19%;膠稠度≥70mm,堿消值=7.0。3、安全要求:饒河大米產品符合NY/T491《綠色食品大米標準》要求。
3、包裝標識等相關規(guī)定:產品在運輸過程中:運輸工具應清潔、干燥、有防雨設施。嚴禁與有毒、有害、有腐蝕性、有異味的物品混運。在避光、常溫、干燥和有防潮設施的地方貯藏。貯藏設施應清潔、干燥、通風、無蟲害和鼠害。嚴禁與有毒、有害、有腐蝕性、易發(fā)霉、發(fā)潮、有異味的物品混存。
四.特定生產方式
1、產地選擇:氣候條件,無霜期在120-140天,年活動積溫在2400℃以上,年降雨量在500-600毫米。在全縣選擇土壤肥沃、耕性良好的土壤,產地環(huán)境質量符合《綠色食品產地環(huán)境》(NY/T391-2013)。
2、品種選擇:選擇高產、優(yōu)質、抗逆性強的優(yōu)良品種。主要選用龍粳29、龍粳31、龍粳41等品種。
3、生產過程管理,包括農業(yè)投入品方面的特殊使用規(guī)定:水稻生產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化肥必須與有機肥配合使用,有機肥料與無機氮的比例不超過1∶1,禁止施用硝態(tài)氮肥。生產過程必須嚴格按照《饒河縣綠色食品水稻生產技術操作規(guī)程》、《綠色食品大米生產操作規(guī)程》操作。水稻生產中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必須符合《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NT/T393-2013)和《綠色食品肥料使用準則》(NY/T394-2013)。A.施肥:本田增施農家肥,少施化肥。每公頃施農肥30-45噸,3年施一次。一般施化肥總量為每公頃純氮100~120kg,五氧化二磷含量60~70kg,氧化鉀30~45kg。有機肥于翻前施入。化肥用氮肥總量的50%~65%,鉀肥的50%~80%,磷肥100%做底肥。翻后耙前施入。返青后立即追蘗肥,每公頃追返青分蘗肥75千克。并要采用有機生物肥葉面追肥,每公頃用量2千克。B.除草:插秧返青后,選用二氯喹啉酸、禾草丹、禾草敵、滅草松等藥劑化學除草,用量不超過登記限值。C.防蟲滅?。涸谌~瘟未發(fā)病或發(fā)病初期可選枯草芽孢桿菌進行田間噴霧;在葉瘟病斑達到2級以上的地塊,可用三唑酮進行均勻噴霧。防治穗頸瘟,可選用春雷霉素防治。
4、產品收獲:當籽粒的90%以上變黃成熟,穗軸有三分之二黃熟,基部有很少一部分綠色籽粒存在時進行收獲,采用聯(lián)合收割機直收.收獲后,稻谷單運、單儲、單加工,確保不混雜,確保稻谷質量符合GB/T17891標準要求,貯藏和運輸符合NY/T1056標準。
5、生產記錄:對饒河大米生產的全過程,建立田間生產技術檔案,全程記錄技術措施、投入品使用等生產信息,并妥善保存,以備查閱。同時將有關信息錄入到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tǒng)。實行質量追溯。定期對水稻基地進行農藥殘留抽檢,對在抽檢過程中,發(fā)現使用違禁農藥以及農藥殘留超標的,不得上市銷售,并予以曝光。
五.包裝標識相關規(guī)定
1、 符合下列條件的單位和個人,可以向登記證書持有人申請使用農產品地理標志:
(1)生產經營的農產品產自登記地域范圍。
(2)已取得登記農產品相關的生產經營資質。
(3)能夠嚴格按照規(guī)定的質量技術規(guī)范組織生產經營活動。(
4)具有地理標志農產品市場開發(fā)經營能力。使用農產品地理標志,應當按照生產經營年度與登記證書持有人簽訂農產品地理標志使用協(xié)議,在協(xié)議中載明使用數量、范圍及相關的責任義務。
2、農產品地理標志使用人享有以下權利:
(1)可以在產品及其包裝統(tǒng)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志。
(2)可以使用登記的農產品地理標志進行宣傳和參加展覽、展示和展銷。
3、農產品地理標志使用人應當履行以下義務:
(1)自覺接受登記證書持有人的監(jiān)督檢查。
(2)保證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品質和信譽。
(3)正確規(guī)范地使用農產品地理標志。
4、地理標志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應當建立質量控制追溯體系,農產品地理標志持有人和標志使用人,對地理標志農產品的質量和信譽負責。
5、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偽造、冒用農產品地理標志和登記證書。
6、鼓勵單位和個人對農產品地理標志進行社會監(jiān)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