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湖鯉魚是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呼倫湖的特產。呼倫湖鯉魚在湖區(qū)水域中生長、肥育,而且能繁殖后代,在呼倫湖及其附屬水體中占絕對優(yōu)勢。呼倫湖鯉魚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呼倫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又名達賚湖。呼倫湖湖面呈不規(guī)則斜長方形,軸為東北至西南方向,長度為93公里,最大寬度為41公里,湖周長447公里,湖水面積2339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7米,最大水深10米。
呼倫湖及其附屬水域共有魚類30種另一亞種,分屬3目6科。其中鯉科占23種,另一亞種,為區(qū)系組成中絕大部分。鯉形目為26種(鰍科2種、鲇科1種),非鯉形目僅有 4種,鯡形目鮭科2種,狗魚科1種,鱈形目1種。
呼倫湖及其附屬河湖的主要經濟魚類有鯉魚、銀鯽、紅鰭鲌,蒙古紅鲌,油餐鰷 (貝氏餐條與蒙古貝氏餐鰷)、狗魚、鲇魚等7種。
到呼倫湖一游,一定要品嘗一下名揚天下的“全魚宴”。名貴魚菜“鯉跳龍門”、“二龍戲珠”、“鯉魚三獻”等,不僅營養(yǎng)豐富,鮮嫩味美,而且造型美觀栩栩如生,宛如一件件藝術珍品。
2014年,呼倫貝爾市漁業(yè)技術推廣站申報的“呼倫湖鯉魚”通過農業(yè)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審查和組織專家評審,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呼倫湖鯉魚劃定的地域保護范圍:呼倫貝爾市所轄新巴爾虎左旗、新巴爾虎右旗及滿洲里市。地理坐標為東經116°58′00″~117°47′00″,北緯48°40′00″~49°20′00″。
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文歷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況:呼倫湖地區(qū)屬于呼倫貝爾高原的一部分,本區(qū)地貌分為湖盆、低山丘陵、湖濱平原、沙地沙崗、河谷漫灘等,湖底主要是沙質,周邊為呼倫貝爾草原環(huán)繞,水質肥沃,符合魚類生長標準。湖中除鯉魚外,還有白魚、小白魚、秀麗白蝦等魚和蝦類。
2、水文情況:呼倫湖區(qū)河流湖泊廣布,地下水資源豐富。主要注水河流源于貝爾湖的烏爾遜河和源于蒙古國肯特山的克魯倫河,還有連通額爾古納河的吞吐性河流達蘭鄂羅木河。湖的周圍還有一些時令河流與湖泊,較大的有新開湖、烏蘭泡。呼倫湖面積2339平方公里,湖岸周長447公里,湖長93公里,最大寬度41公里,總蓄水量138.5億立方米。
3、氣候情況:呼倫湖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倫貝爾市東北部,年平均氣溫-1℃,無霜期110-160天之間,年降雨量247-319毫米,年蒸發(fā)量1400-1900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2853小時,濕度70-80%,霜凍時間較長,初霜一般在九月上旬至下旬,終霜在四月下旬至5月下旬。
產品品質特性特征
1、形態(tài)特征:體紡錘形,頭后背部隆起,頭小,明顯小于體高,口亞下位,略呈馬蹄形全側深銀白色,每個鱗片的邊緣顏色稍深。背鰭Ⅲ16-20;臀鰭Ⅲ5;側線鱗,36-39;下咽齒一行,1.1.3-3.1.1;腹膜灰白色。
2、內在品質:內在品質:呼倫湖鯉魚富含蛋白質和十余種氨基酸。每100克魚肉中氨基酸總量>16克,其中天門冬氨酸>1.60克、蘇氨酸>0.70克、絲氨酸>0.60克、谷氨酸>2.52克、脯氨酸>0.70克、甘氨酸>0.60克、丙氨酸>0.80克、胱氨酸>0.20克、纈氨酸>0.80克、蛋氨酸>0.60克、異亮氨酸>0.85克、亮氨酸>1.40克、酪氨酸>0.58克、苯丙氨酸>1.00克、賴氨酸>1.50克、組氨酸>0.50克、精氨酸>1.00克。每100克魚肉中含蛋白質>15克。每100克魚肉中含鈣>30毫克、含鐵>0.40毫克、含鋅>0.60毫克、含鎂>25毫克。每100克魚肉中含膽固醇<75毫克。氨基酸、蛋白質含量豐富,因此肉味鮮美,是淡水食用魚中的上品,是水產品市場中最受歡迎的魚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