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發(fā)展
建國初期,底圩茶種植面積為1696畝,年產茶3萬公斤,全部集中在底圩鄉(xiāng),50年代以后才逐漸向周邊鄉(xiāng)鎮(zhèn)擴展。
在廣南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底圩茶產業(yè)得到了較快發(fā)展。
茶園面積達到19.5萬畝,茶葉產量為4160噸,分別占全縣茶園總面積的70%和總產量的72.1%。產區(qū)已經建有茶葉加工廠(點)975個,機械加工能力已達1萬噸/年,產值近億元,成為廣南縣的一個特色產業(yè)。
底圩鄉(xiāng)
底圩鄉(xiāng)位于云南省東南部,滇、桂交界處。地處東經104°34'、北緯25°17′。東、北與壩美鎮(zhèn)相鄰,南與蓮城鎮(zhèn)、者兔鄉(xiāng)接壤,西與者太鄉(xiāng)、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林縣毗鄰??偯娣e397平方千米,距廣南縣城76千米。最高海拔1 915米,最低海拔698米,平均海拔1 224米;年平均氣溫17.9℃、降雨量1 150毫米,全年氣候溫和、溫差小、霜期短,平均相對濕度80~90%,干濕分明,屬亞熱帶大陸季風氣候。耕地面積18 465畝,其中:田11 434畝,地7 031畝;人均耕地面積0.56畝。
自然地理
產地分布
底圩茶主要分布在廣南縣東北部的底圩、壩美、者太三個鄉(xiāng)鎮(zhèn)和蓮城鎮(zhèn)、者兔鄉(xiāng)等5個鄉(xiāng)鎮(zhèn)的36個村委會,涉及2.6萬余戶12.5萬多人口。
生長環(huán)境
地勢西高冬低,山脈呈南北走向,全鄉(xiāng)轄區(qū)總面積39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915米,最低海拔698米,年平均降雨量為1250毫米左右。
年日平均氣溫在17.9℃,有效積溫在2000℃以上,無霜期在355天/年左右。
地理優(yōu)勢
2015年5月22日,云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主任趙春山及推廣研究員陳繼昆同州級有關專家一行12人到廣南縣對底圩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保護進行現場核查及產品品質鑒評。通過專家組對廣南縣底圩茶分布區(qū)域隨機取點各項指標核查及產品品質評定,底圩茶順利通過了現場核查及產品品質鑒評。
栽培技術
新建茶園進行統一的科學規(guī)劃和布局,每畝株數達1200株以上。
品種優(yōu)質
底圩茶有史以來都受到人們的好評,并有很好的市場基礎,市場主要有三個不同的層面。
一是生產高檔綠茶和特種茶(如:竹筒茶、手工工藝茶等),銷全國各大中城市;
二是生產中低檔烘綠茶主銷西北市場和廣西橫縣茉莉花茶生產基地;
三是生產曬青茶銷售給云南省內制作普洱茶的企業(yè),市場的廣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的開發(fā)潛力。
制作工序
鮮艷采摘
采摘一芽一葉、一芽二葉及同等嫩度對夾葉,純手工采摘,防止污染,保證無害化。
原料加工
上百年傳統制茶工藝,具備生產綠茶、紅茶、黃茶、白茶和普洱茶的技術和基礎條件。
品種分類
到2013年為止,底圩鄉(xiāng)共有茶葉面積為10726.5公頃,其中規(guī)范化栽種1302.54公頃。全鄉(xiāng)每村每戶都栽有茶葉,栽得最多的農戶達13.4公頃以上,最少的都有1.5公頃以上。主要栽培品種有“云抗10號”、“云抗14號”、“云抗16號”“福鼎大毫”、“福安大白”和“底圩白毫”6個品種,主要茶葉產品有紅茶、奇毫茶、滇壯花街茶、磚茶、竹筒茶等年產干茶3600噸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