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廣泛流傳于湖北省黃梅縣的漢族民間藝術。 起源于唐宋,發(fā)展成熟于明末清初。這種工藝不同于刺繡,刺繡重刺,挑花重挑。它以元青布作底,用針將五彩絲線挑制在底布的經(jīng)線和緯線交叉的網(wǎng)格上,形成色澤絢麗、立體感強的圖案。長期以來,經(jīng)過一代又一代農家婦女的精研細作,這門工藝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組合、精巧的圖案構想凸顯出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力。 黃梅挑花屬挑、補、繡這一民間刺繡的范疇,是在湖北省黃梅縣民間長期廣泛流傳的一種漢族傳統(tǒng)工藝,其內容豐富,品種繁多,圖案精美,色彩富麗,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和民族特色。
挑花與繡花同樣是中國古老的傳統(tǒng)刺繡工藝,它分布廣泛,其中湖北黃梅挑花發(fā)源最早、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在中國挑花工藝發(fā)展史中占主導地位,因此"黃梅挑花"也是各挑花的代表和統(tǒng)稱。
歷史起源
相傳,黃梅挑花起源于唐宋時期,成熟于明末清初。 據(jù)《黃梅縣志》記載:早在宋代,黃梅就有了十分講究的挑花工藝。1958年,在黃梅縣蔡山腳下發(fā)掘的明朝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1年)墓葬中,墓中女尸頭上搭有彩線挑繡的"福壽雙桃"方巾,可以證明黃梅挑花這門民間工藝,最少距今有約500年歷史。
黃梅挑花有著取材廣泛,古樸典雅;承載文化,寄寓理想;布局嚴謹,富于變化;重在神似,浪漫抽象;追求善美,寓意吉祥;色彩明快,沉著和諧的藝術特色,具有稚拙粗狂、渾厚樸實的風格。其原材料主要是家紡的棉布,早期顏色比較單調,只有白色和藏青色(自家印染),現(xiàn)今可以機織布,但必須是純棉布,線主要有棉線和五彩絲線。
黃梅挑花所展現(xiàn)的景物追求神似,挑花藝人憑借" 心靈手感,從心所欲,口傳心授 ",重在寫意,重在傳神,而非逼真。其作品對人們的思維、想象力有強烈的擴張力和穿透力。每件作品在挑制的過程均從中心處下針,最后又回到起針處收針,制作過程中不可出現(xiàn)結頭、漏針等現(xiàn)象,并且正反兩面十分整齊,都可看出相同的圖案?,F(xiàn)在廣泛應用于被面、床單、方巾、衣褲、飾帶等幾十種制品之中。
傳承意義
近年來,黃梅挑花這種獨特的藝術樣式,已逐漸被人們認識,成為文化品牌被開發(fā)利用,且潛力巨大。但由于挑花是純粹的手工活,挑一幅圖案少則三五天,多則一個月,往往卻得不到相應的報酬。因此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黃梅會挑花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這門特色技藝瀕臨失傳,亟待搶救。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chǎn)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7年6月5日,經(jīng)國家文化部確定,湖北省黃梅縣的石九梅為該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