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白芷異名:方香、香白芷、異形當歸。為傘形科植物川白芷的根。
功效
祛風,燥濕,消腫,止痛。治頭痛,齒痛、鼻淵、寒濕腹痛,帶下,癰疽瘡瘍,皮膚燥癢癬。
產新時間,加工、炮制及藥材質量產新時間:頭年秋季下種,次年夏秋季8月間葉黃時采收。唯河北安國有在春季清明下種當年寒露采收者。其質量不如秋播者好。 加工、炮制:挖取根部,去掉地上部分及須根,冼凈泥土,曬干。杭州地區(qū)將處理干凈的白芷放入缸內,加石灰拌勻,放置一周后,曬時要勤翻動,如遇陰雨天時可用微火烘干,然后再撞去粗皮。藥材質量:以獨支、皮細、外表土黃色、堅硬、光滑、香氣濃者為佳。
產地分布
白芷主產于四川,河北,河南,浙江為白芷四大歷史產區(qū)。按照產區(qū)不同,又分別稱為川白芷、祁白芷、禹白芷、杭白芷。川白芷主產于四川遂寧、安岳、南川、達縣。正常年間,全川產量4000噸,其中素有“川白芷之鄉(xiāng)”的遂寧白芷年產量約為2300—2500噸,產量最大,質量最好,被奉為地道藥材。除國內銷售外,還供出口。
價格分析
川白芷全國年用量約6500噸左右(包括藥用和香料)。20世紀90年代,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國有中藥材公司的土渠道調控功能逐步弱化,中藥材市場的放開,市場的功能逐步得以強化,似一雙無形的手,成為了調節(jié)經濟發(fā)展的杠桿。白芷由于受市場的影響,生產出現(xiàn)盲目性,產銷失調,市價兒起幾落,以川白芷為例:1990年,川白芷市價僅5元/公斤,1991年川白芷產區(qū)災遇較大范圍的旱災,川白芷產量銳減,產不足需,供不應求,供求矛盾突出,從而使川的市價上升至8-9元,1992年,白芷市價達歷史最高價位13元/斤,下同)價位偏高,藥農的種植積極性空前市漲,白芷的種植得以迅猛發(fā)展,加之當年風調雨順,產量火增),白芷主產地遂寧當年產量就高達4000噸,全川產量6000噸,禹白芷產區(qū)河南產812噸,祁白芷產區(qū)河北產600噸,再加上浙江、文敬、山東等產區(qū)的產量,全國白芷超過8000噸,致使1993年市價暴跌,從年初的12-13元,跌到年底的2元/公斤,山于巾價大滑坡,大大挫傷了藥農的種植積極性,致使當年白忙種植面積大幅減少,到1994年白芷產新時,產量僅為1993年產量一半,市價略有升幅,漲至3.5-3.8 元/公斤,但國庫存過豐,供求基本平衡,市價少有起伏,低谷徘徊近兩年時間,—直到1996年,隨著庫存的逐步消耗,國家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提高糧、棉、油收購價格來增加農民收入,川白忙搭乘糧食漲價潮,市價從產新前的35元/公斤,短短幾個月間漲至1996年l0月的75/公斤。但好景不長,又受東南亞金融危機影響,薊市疲軟,市價出現(xiàn)下滑跡象,新一輪的價格運行周期山此拉開了帷幕,經歷了1998年緩慢下滑,1999年的—路狂跌,2000年市價真正跌入了谷底,僅27元/公斤,主要是前些年份,川白芷處于 個較高價位,農民的近利思想,盲目擴大種植面積,特別是國家對糧食價格下調,種糧遠不如種藥強,農民為求高收益,紛紛改種白芷,致使白芷種植面積從1997年至1999年呈逐年增長趨勢,市價逐年下跌。短期內,還出現(xiàn)祁白芷、豫白芷倒流到四川成都荷花池藥市的局面。2000年川白芷產新時市價觸底反彈,市價步入了上升期。但終因庫存過豐,市價一直在2.8-3.5元之間徘徊。時間的年輪邁入了2001年,隨著庫存的逐步消耗,市價出現(xiàn)轉機,重新抬頭,市價從年初的2.7-2.8元漲到了現(xiàn)在的4.2-4.5元/公斤。
縱觀川白芷近10年的價格走勢,兩起兩落,呈波浪式前進發(fā)展,最高價位曾漲至13—15元,最低市價僅2元。根源何在呢?供求關系才是市價攀升的根本動力,國家宏觀政策也是影響中藥材品種價格的一個重要因素,白芷市價經歷了1992年的高潮,1993年,1994年的低谷再到1996年的高潮。為一市場周期,市價從1998年開始下滑,2000年跌至谷低,2001年緩慢回升,按照價格周期運行規(guī)律,白芷市價迎來了又一個上升年,白芷后市看好,2002年白芷市價達到頂峰后,將再次步入漫長的低谷期。但這些都是周期經驗,硬性的動向還受多方因素制約,更需密切跟蹤。
藥理作用
體外試驗表明,1:10川白芷水煎劑對大腸、宋內氏痢疾、變形、傷寒、副傷寒、霍亂等有抑制作用。對人造結核有抑制作用。水浸液對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等致病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