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林崩瓜是因皮薄而脆,成熟后稍受碰擊即會崩裂,外形長圓,中部略粗,似橄欖形的馬鈴,又稱馬鈴瓜。因皮薄而脆,成熟后稍受碰擊即會崩裂,外形長圓,中部略粗,似橄欖形的馬鈴,又稱馬鈴瓜。單重2公斤左右,大者2.5-3公斤,瓜皮呈淡綠色,有淺色花網(wǎng)紋,皮薄而脆,瓤色淡黃,籽血紅,肉厚汁多,甜度尤高,清香爽口。崩瓜植株嬌嫩,對生長環(huán)境要求較高,如選擇排灌條件好的田塊,施足基肥,結(jié)瓜后只宜施淡肥,不能施濃肥、化肥,抗旱要開溝灌水,不能漫灌,摘瓜時宜在午后,以減少破裂。
三林崩瓜,原產(chǎn)地紹興,上海最早在川沙,莘莊、顓橋等地栽培,繼而傳至南匯喬家花園、觀音堂一帶,而后才流傳到三林塘。
崩瓜具有近百年歷史,尤其三林的崩瓜更是上海本地傳統(tǒng)名瓜。傳說每當(dāng)雷雨過后,該瓜常破裂滿地,故名崩瓜或迸瓜;又因為形狀如馬鈴,人稱“馬鈴瓜”。也有寫成“浜瓜”的,是否因種在河浜邊而得名,這要請教當(dāng)?shù)乩限r(nóng)了。
崩瓜的身世也是眾說紛紜。據(jù)說川沙麥家圈中種得更早,后才引至三林塘,種源在浙江紹興一帶,可從沒聽說過紹興歷史上有如此名品;或說引自遙遠(yuǎn)的新疆,還有洋西瓜和本土瓜雜交而成的講法,可都找不到確鑿的史料,暫時只好諸說并存。后來崩瓜飄洋過海傳到日本,改稱“嘉寶”。
大凡名貴品種總顯得有些“嬌氣”,命運多舛。因為皮薄瓜脆,崩瓜在搬運過程中極易破裂,損耗率高,所以售價要比一般西瓜高許多,只有富裕人家才享受得起。解放后一度種得很多,可后來實行計劃種植,瓜田面積越縮越小,1958年人民公社的生產(chǎn)計劃中竟然沒有了崩瓜種植。眼見為三林爭得名氣的崩瓜面臨絕境,老瓜農(nóng)很是心疼,千方百計覓來瓜籽,交給生產(chǎn)隊繼續(xù)種植??稍诋?dāng)時情況下,崩瓜的收購價只能和其他瓜差不多,這不成了賠本的買賣?終于,三林塘崩瓜在1976年徹底絕了種。1978年,上海農(nóng)業(yè)科學(xué)院從日本引回“嘉寶”原種300粒,交三林公社種籽站,由老瓜農(nóng)試種0.7畝,1979年試種2.1畝,當(dāng)年上市32擔(dān),特供錦江飯店。后來產(chǎn)量多了,超市也曾見過供應(yīng),但似乎并不如想象中那樣甜,也許是變種的緣故,昔日據(jù)說甜度達(dá)17度的“妙物”已成為“廣陵散”。
三林崩瓜是因皮薄而脆,成熟后稍受碰擊即會崩裂,味道甜美,具有食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