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片,中藥名。為菊科植物艾納香Blumea balsami era(L.)DC.的新鮮葉經(jīng)提取加工制成的結(jié)晶。
分布于華南及福建、臺灣、貴州、云南等地。具有開竅醒神,清熱止痛之功效。
常用于熱病神昏、痙厥,中風痰厥,氣郁暴厥,中惡昏迷,目赤,口瘡,咽喉腫痛,耳道流膿。
艾納香,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高1~3m。莖粗壯,莖皮灰褐色,有縱條棱,木質(zhì)部松軟,白色,有髓部,節(jié)間長2~6cm,被黃褐色密柔毛。
下部葉寬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22~25cm,寬8~10cm,先端短尖或銳,基部漸狹,具柄,柄兩側(cè)有3~5對狹線形的附屬物,邊緣有細鋸齒,上面被柔毛,下面被淡褐色或黃白色密絹狀綿毛;中脈在下面凸起,側(cè)脈10~15對;上部葉長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7~12cm,寬1.5~3.5cm,先端漸尖,基部略尖,無柄或有短柄,柄的兩側(cè)常有1~3對狹線形的附屬物,全緣或具細鋸及羽狀齒裂。頭
狀花序多數(shù),排成開展具葉的大圓錐藥序;花序梗被黃色密柔毛;總苞鐘形;總苞片約6層,外層長圓形,背面被密柔毛,中層線形,內(nèi)層長于外層4倍;花托蜂窩狀。
花黃色;雌花多數(shù),花冠檐部2~4齒裂;兩性花花冠檐部5齒裂,被短柔毛。
瘦果圓柱形,具棱5條,被密柔毛;冠毛紅褐色,糙毛狀。花期幾乎全年。
生于海拔600~1000m的林下、林緣、河谷地或草地上。分布于華南及福建、臺灣、貴州、云南等地。
功效
開竅醒神,清熱止痛。
主治
用于熱病神昏、痙厥,中風痰厥,氣郁暴厥,中惡昏迷,目赤,口瘡,咽喉腫痛,耳道流膿。
9~10月間,采取艾納香葉,入蒸器中加熱使之升華,升華所得的結(jié)晶為灰白色之粉狀物,即稱"艾粉"。經(jīng)壓榨去油,煉成塊狀結(jié)晶,再劈削成顆粒狀或片狀,即為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