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頗族織錦是中國民族民間染織工藝百花苑中一朵瑰麗的“斑色”花,在景頗族人民中世代傳承,是景頗族婦女朝夕接觸的充滿濃郁民族風格的民間手工藝品。
景頗族織錦可分為傳統(tǒng)織錦和現(xiàn)代織錦兩大類,圖案花紋多,文化內涵深厚,包容性很強。傳統(tǒng)的織錦樣式有長裙、短裙、婦女內裙(相當于短褲和衛(wèi)生帶)、毯子、背腰、護孩圍巾、祭祀毯(分公母)、男女腰帶、挎包、護腿、包頭、馬鞍坐墊、刀背帶等。
現(xiàn)代織錦又增加了材質柔軟、款式新穎的錢包、挎包、提包、披巾、拖鞋、領帶等。
不同地域、不同支系、不同等級所使用的制品各有差異,保持著各個支系、各個地區(qū)的特點。
景頗支系的織錦圖案相對精致而細膩、圖案內容較為豐富,顯得清新秀麗;載瓦(包括“浪莪”、“波拉”)支系的圖案形狀顯得粗獷豪放,但種類較少,略顯單一;“喇期”支系則配色古樸、色調統(tǒng)一,顏色淺而不艷。
山官貴族使用的織錦圖案在內容上更為豐富多彩,用料講究,織工精細,顯得富麗華貴,非常精美。
如盈江銅壁關、卡場、盞西、隴川王子樹一帶的織錦最大特點就是花紋精美細致,圖案內容多而精細,色彩搭配協(xié)調和諧。
其中,尤以盈江盞西地區(qū)的柵欄式格條圖紋筒裙最為典型。
一般一看他們所穿戴的傳統(tǒng)織錦服飾,如筒帕、婦女的筒裙、男式織錦腰帶就能知道他們是哪個地區(qū)、哪個支系的人了。
傳統(tǒng)織錦按紡織工藝方法可以分為素錦和彩錦兩大類,素錦多以黑或深青色、白色為基調,屬通經通緯織造;彩錦則多以紅色為主色調,通經斷線,其造工較素錦要復雜得多。
如按織圖法又可以分為機排自序圖案織錦和手工挑花織錦兩種。手工挑花織錦圖案又分為柵欄式織錦和非柵欄式織錦,內容十分豐富,樣式繁多;機排自序織錦圖案內容相對較少,織錦成品存量也十分稀少,所以顯得更珍貴。
傳統(tǒng)的景頗族織錦是用景頗族婦女自己平時爭分奪秒捻出的麻線、棉線、羊毛線,染色后用腰機一行一行一圖一式編織而成。制品有毯子、筒帕、筒裙、護腿、包頭、腰帶、背腰、護孩圍巾、祭祀墊毯等。
筒帕、包頭、筒裙、護腿、腰帶等制品經線用深青色或黑色線構成,緯線為手工自捻自染的紅色羊毛線,且多為紅底。有些角邊或特殊部位以深青色或黑色作底,深青色或黑底部分無花紋圖案,紅底部分再用紅、綠、黃、藍、紫毛線或絲線織出各種精細的花紋圖案。
織錦圖案多為比較抽象的幾何圖形,主要取材于人們熟悉的自然界的飛禽走獸、奇花異草、鳥蟲魚蟹和所目睹的自然現(xiàn)象,以動物為題材的有老虎腳印、毛蟲爬行痕跡、老鷹爪印、牛角、螃蟹、蝴蝶、蛐蟮、魚、蟬紋樣等,形態(tài)各異,惟妙惟肖;以植物為題材的有罌粟花、桃花、蕨、“莫蘭”(milam)花、南瓜子、藤蔓等,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
此外,也有不少十分抽象的原始造型的變形圖案,形狀千奇百怪,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
傳統(tǒng)織錦完全依靠手工制作,紡線、織布、靛染、縫制都要人工完成。材料采用原生自然纖維,質感厚實、耐用,色彩和諧。比現(xiàn)代織錦深厚,花紋圖案更稚拙古樸,怪誕神秘,風格古樸凝重,古色古香,閃耀著景頗族婦女善于思索的智慧之光。
傳統(tǒng)筒裙
景頗族傳統(tǒng)織錦有筒裙、掛包、包頭、護腿、腰帶、毯子等品種。在琳瑯滿目的景頗族織錦種類中,工藝最復雜、用料最講究、圖案內容最豐富多彩的要數景頗族婦女的筒裙,屬于織錦中的極品。
筒裙,按織法可以分為機排自序圖案筒裙和手工挑花筒裙兩大類;按圖案內容、形式、色彩和用途可以分為彩裙、素裙、祭祀墊毯(載瓦稱“拍剛”pigvang,得名于其黑紅相間條紋,屬于公;“章噴”zhangpun,得名于其上圖案,屬于母,兩種構成陰陽配對)三種。
機排自序圖案筒裙,圖案內容固定,種類較少;手工挑花筒裙的圖案是手工挑花制作而成的,工藝相對復雜,花紋圖案可以靈活多變,它又分為圖案分散擺布式筒裙和柵欄式格條圖案筒裙兩種,前者圖案擺布稀而散,圖案數量較少,形狀較大,后者圖案擺布較密集,圖案較多,形狀較小而零碎,屬于景頗族傳統(tǒng)織錦中圖案最豐富最精致,更加古樸、神秘和傳統(tǒng)的織錦,一條筒裙圖案有300到400個。
“祭祀墊毯”是祭祀專用毯,出于對鬼的無比崇敬,在這種毯子的制作過程中極其忌諱期間有人死亡,所以制作時力求迅速制作完全。祭毯比較珍貴,往往只有富有的家庭擁有,有其獨特的花紋圖案,并僅在此處出現(xiàn)。彩裙,相對于素裙而言,可謂“盛裝”,相當于“禮服”,只有在出嫁或盛大的節(jié)日、走親串戚、趕集等社交活動時穿;素裙屬于日常穿著的便裝筒裙,多用作老年人服裝,圖案簡單而少。
筒裙有中老年裙、青年裙、兒童裙之分,成年人的裙子一般由三塊橫幅拼成,兒童裙由二塊橫幅拼成。中老年裙素裙,左右兩頭約一尺五長,紅色,上面有左右相互對稱的花紋圖案,中間部分是深青色或黑色,沒有花紋及圖案,不分上下,可以倒轉過來圍,顏色較深,顯得成熟、穩(wěn)重、深沉;青年人穿的彩裙腰部區(qū)域(頭一塊)純深青色或黑色,沒有花紋圖案,左右兩端一尺五長的部分呈紅色,上面有左右兩端相互對稱的圖案,下面兩幅全是紅底,織有各種各樣的圖案,有上下之分,不能倒過來圍。
一般在一條筒裙上有一百到四百多個圖案,造型美觀、色彩濃烈、花紋無拘無束,充滿了神秘、浪漫的色彩,斑斕醒目,撩人心魄。展開的筒裙呈長方形,長1.5米,寬1米。兒童裙的款式和青年裙相似,圖案相對簡單,色彩更加鮮艷、明快,圖案醒目。
“旁”(pyang),婦女來假時穿的內裙,相當于現(xiàn)在的衛(wèi)生褲或衛(wèi)生巾,一般由兩塊橫幅拼成,白色低紅色線格條,約1米5長。織作隱蔽,一般不好意思給人見,特別是小姑娘一般不被人發(fā)現(xiàn)的野外去趕織。
織錦包
景頗族織錦包是景頗族人民日常生產、生活中的必備品,分為生產勞動用包(素包)和裝飾性包(彩包)兩種。生產勞動包為白色,由麻線、自捻棉線和成品白線通經通緯紡織而成,中間穿插兩根黑色或紅色經線,將包帶和包身隔成一道黑色或紅色長條,無其它花紋圖案,簡單素雅,多用于勞動生產當中,織一個包一般需要四五天的時間;裝飾性包織制工藝則比生產勞動用包復雜得多,通經斷緯、挑線起花和機排圖紋織就,花紋內容固定,圖案相對豐富,一般于上街、集會、做客和節(jié)日時佩掛。
據統(tǒng)計,織錦包共有圖案27—30種,不同支系、不同地域的彩錦包有一定區(qū)別。例如“喇期”支系的傳統(tǒng)掛包以黑色為底,其上用各色彩線織花,包身、包帶也都有其獨特的花紋圖案。包身正面上部排吊多塊長方形織布條,布條腳邊飾有彩帶,包身下方邊角處吊有彩線和紅色布條,包帶正前方吊幾塊飾有“可奪”(kikdoq,一種類似蘆葦的植物果子)和彩線的織布條。
花紋圖案獨樹一幟、與眾不同,顯得原始、古樸、典雅,色彩素雅和諧。
在盈江縣盞西一帶的掛包,包身用紅色線紡織,使底呈紅色,上面織有與其它包不同的彩色圖案,其圖案發(fā)現(xiàn)有五種式樣,且僅出現(xiàn)在包上,包身邊緣吊彩帶,不裝飾銀泡銀鏈。
潞西地區(qū)的掛包圖案比較豐富,按相同的色彩基調、結構樣式上分共有五種不同花紋圖案的包,黑色包帶、紅色包身。包身上面用彩線織花,花紋圖案種類繁多,一側(正面)飾有銀泡銀鏈,別具一格。潞西地區(qū)的掛包分為男式包和女式包。
隴川織錦掛包,黑背帶、紅包身,包身上部有兩行彩圖,花紋圖案相對少,顯得簡單大方,清秀,一面(正面)綴有銀泡銀鏈。
緬甸包,有花紋圖案復雜的傳統(tǒng)包與款式新穎、質軟的現(xiàn)代織錦包兩種,分為傳統(tǒng)式掛包、新式掛包、手提包、錢包四大類。具有色彩豐富而不雜、花紋圖案內容豐富而不零亂的特點。
包頭
景頗族婦女織錦包頭,除景頗支系的婦女包頭與眾不同外,其他支系的婦女包頭圖案內容和款式大同小異,沒有明顯的支系和地域之別,花紋圖案內容簡單,式樣比較固定,有手工挑花圖案和機排自序圖案兩種,色彩比較鮮艷,邊角繡有彩色飾品。景頗支系的包頭在圖案上有明顯界限,在邊緣有彩色飾品與綴線。一般在包頭中出現(xiàn)的圖案共有25—30種,織一個包頭一般需要2—3天的時間。
護腿
護腿是景頗族婦女歡度佳節(jié)、參加禮儀性社會活動時穿戴,與織錦筒裙配成一套,圖案內容和款式相對固定。景頗支系的護腿下節(jié)部分為黑底彩圖,上節(jié)部分為紅底彩紋,屬于挑花圖案,花紋圖案比較多、密集而細小,式樣單一。
“喇期”支系的護腿顏色灰暗、質樸,圖案獨特。其他支系的護腿,上部五分之一的部分為黑底,無花紋圖案,其余部分為紅底彩圖,花紋圖案大而稀少。護腿有手工挑花圖案和機排自序圖案之分,一般在護腿中出現(xiàn)的圖案共有23—30種。值得一題的是,大多數護腿的圖案都是手工挑花制成的,織一個護腿一般需要2—3天的時間。
腰帶
腰帶為條狀,男式女式腰帶差異較大。男式腰帶較寬較長,紅色底布上有重復圖案,兩側點綴各色彩色絨球。女式腰帶有紅布腰帶與織錦腰帶兩大類,織錦腰帶有多種色彩圖案,挎墜各色彩線,顯得飄逸輕盈。目前,織錦腰帶共發(fā)現(xiàn)手工挑花圖案8種??椧粭l腰帶一般需要2—3天的時間。
毯子
毯子和生產勞動筒帕均為白色,用自捻的麻線和棉線織成,織品結實厚重。毯子長約2米,寬1.3米左右,由三幅匹塊橫拼而成,四根黑色或四根紅色分兩組線束從毯子的一頭貫穿到另一頭構成一個色帶,并把毯子格成三股長條。一般情況下,織一條毯子一般需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不包括捻棉花線的時間)。
刀背帶
與男式腰帶一般寬,圖案也與男式腰帶相仿。
作為日常穿著使用的現(xiàn)代織錦,是在傳統(tǒng)織錦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是原始織錦的繼承和發(fā)展,充分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景頗人的審美觀。在繼承傳統(tǒng)織錦文化的同時,根據現(xiàn)代審美觀念汲取傳統(tǒng)圖案花紋中的精華,并重新剪切、編排?;驅υ螆D案加以分解、組合,別出心裁的造就了如今百花齊放的現(xiàn)代織錦圖案。
全手工制作并非唯一方法,大多數圖案的工業(yè)化制作得以實現(xiàn)。兩者所使用的工具不盡相同,現(xiàn)代織錦的織機更為先進?,F(xiàn)代織錦采取手工織法與機械織法兩種制作方法,有別于傳統(tǒng)織錦?,F(xiàn)代織錦質地柔軟,款式新穎,色澤鮮艷,品種多樣?;y圖案千姿百態(tài)而不失傳統(tǒng)織錦的理念、精髓。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還出現(xiàn)了款式新穎的衣物、褲裙、披巾、提袋、錢包等織錦產品,爭奇斗艷,風格各異。
織錦圖案是織錦作品的主要元素之一。現(xiàn)代織錦圖案都屬于挑花圖案,沒有機排自序圖案,主要分為兩類:一類在傳統(tǒng)花紋圖案的基礎上適當放大或縮小,并在此基礎上將多種圖案進行拼湊、組合創(chuàng)新;另外一類則是突破原有風格,遵循基本線條、大致形狀,探索性地大膽創(chuàng)新與實踐,織出新圖案。但無論是什么時代的織錦作品,其所承載的每一種花紋始終繼承并保持著景頗族傳統(tǒng)織錦圖案的特點、風格。
總而言之,景頗族織錦作為體現(xiàn)景頗族傳統(tǒng)文化的實物,織錦圖案花紋散發(fā)著景頗民族厚重的文化氣息。琳瑯滿目的景頗族織錦作品,清晰地顯露了傳統(tǒng)織錦的脈絡。
景頗族織錦多以自捻的棉線、麻線、羊毛線,并經自然印染(深青色、深紅色)初步加工后作為織錦材料。機杼由“工”字型主線支架、皮制腰帶、數對梭子、兩只相同的竹竿、梭鏢(形似古代青銅劍,用于壓線)、線軸、底杠組成,所有部件均為竹或木制。
制作織錦時,將線縱向排布于主線支架上,并固定于兩棵平立的木樁上,另一頭系在腰間即成經線坐于席上,由較小的梭子完成橫線布線及挑花等工作,最后由大木梭鏢壓緊、咬和。
在織錦過程中4線成股及8線成股兩種壓線技法最為常用,根據織錦、圖案種類大小排列組合,結合使用以制得各式圖案,在必須時還可結合手工挑線成花,使圖案更為精密、豐富。
而單線壓線法則用于制作背帶等簡單部分。
總之,景頗族織錦制作復雜、煩瑣。其原理類似于電視機顯示器成像原理:每一根縱橫線交點就好比一個“像素”,兩種壓線技法就像“隔行掃描”與“逐行掃描”,由此即可制得各種織錦產品。
景頗族先民逐漸掌握了較高的手工紡織技術,從紡棉、績麻、染色、架線到紡織,是一整套復雜而繁瑣的工藝。傳統(tǒng)織錦是用非常古老簡陋的木、竹制土機進行數線、撿線、插線、穿梭、排列編織而成的,不僅費工費時,對紡織者的眼力也是十分“嚴峻”的考驗。一般情況下,制作一條筒裙要一個月時間。
文化總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進行著傳承與變異,作為表象文化的織錦更容易變異。景頗族的織錦經歷了麻線手工織錦——棉花線手工織錦——羊毛線染色織錦——現(xiàn)代毛線棉線手工紡織和機器紡織織錦四個發(fā)展歷程。在這漫長的歲月里,歷史在發(fā)展,文化在流動,景頗族文化織錦儲蓄了博大而精深的內涵,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景頗族織錦在保持原有特色、風格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花紋、圖案在原有基礎上更加靈活多樣,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款式、材質逐步向輕薄、簡便、美觀、大方趨勢發(fā)展、變化。
慘遭流放之時,三閭大夫屈原沉吟汨羅江畔:“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鼻咏杳篮玫囊挛锸惆l(fā)胸臆。無論何時,人類對美好服飾的追求始終如一。
隨社會的發(fā)展,織錦正在實現(xiàn)商品化的演變,然而這種演變并非蛻變,它在保持原有藝術性、厚重的民族特性的基礎上吸收工業(yè)化的生產模式。必將朝著健康、進步的方向發(fā)展。
在全球化、現(xiàn)代化、社會趨于一體化的今天,重新翻檢中國各民族的織錦美學,體會織錦中蘊藏著的文化內涵,也許從這些多姿多彩的民族織錦之中可以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富有民族意味的織錦文化,吐故納新,為新時代服務。
也許不久的將來,比這更漂亮的風景——多姿多彩的民族織錦,就會出現(xiàn)在邊陲德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