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納格(維吾爾語,意為“晶瑩剔透”)葡萄,又名冬葡萄、戈壁葡萄。歐亞種,粒大、皮薄、色澤鮮艷、口味甘美、果肉厚而脆,可切片,是最具新疆特色的鮮食、晚熟、耐貯運地方品種,具較強的地域性。
木納格”葡萄原產地在阿圖什,后來在新疆天山南部,塔里木盆地邊緣各綠洲均有引種栽培,尤以阿圖什原產地的“木納格”葡萄品質最佳。晚熟品種,果實生長期長,9月中旬到10月中旬成熟。木納格葡萄屬歐亞種,遠在1000多年前從地中海引入,原產新疆阿圖什市郊區(qū),經當?shù)鼐S吾爾族農民長期栽培,培育出適宜阿圖什地方氣候特點,獨具地方特色的優(yōu)良品種--優(yōu)質木納格株系。由于阿圖什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降雨量少蒸發(fā)量大、無污染的空氣和優(yōu)質的冰雪融水源,使得“阿圖什木納格葡萄”外觀色澤亮麗,味清香,果粒均勻,果實豐滿,果肉爽脆可切成薄片,糖度高,手感硬,甜酸可口,風味極佳,成為鮮食葡萄之珍品。
阿圖什位于新疆西部,塔里木盆地西北邊緣,帕米爾高原東部,天山腳下的綠洲上,這里光熱資源極為豐富,日照時間長,年有效積溫高達4669-5200℃,與吐魯番不分伯仲。正是這種高原、雪山、冰川、綠洲渾然天成的組合,形成了阿圖什獨特的水土資源和豐富的光熱資源以及“早穿皮襖午穿紗”的獨有的氣候條件。
葡萄產區(qū)由于位于天山谷地山口形成的沖積扇平原上,以有布谷孜河穿流而過,夜晚涼風徐徐吹入葡萄地,使氣溫迅速下降,晝夜溫差高大27℃以上,而且降雨量小蒸發(fā)量極大,十分有利葡萄糖分的積累,因此“阿圖什木納格葡萄”含糖量可達20%以上,是形成高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
“木納格”葡萄種植區(qū)分布的海拔上限為1850米,適宜栽植區(qū)在海拔1500米以下,最佳栽培區(qū)在1300米左右。阿圖什位于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的中部,地處北緯39°34′-39°45′之間,海拔正好在1197~1300米左右。面積1.61萬平方公里,人口21.5萬人,地曠人稀,無工業(yè)污染,是帕米爾高原上的一塊凈土,堪稱種植葡萄的“世外桃源”。另外優(yōu)良的品種,加上得天獨厚的水土、光熱、氣候資源,無污染的地下泉水灌溉,科學栽培管理技術,深厚的傳統(tǒng)種植栽培文化沉淀,無病蟲危害的綠色環(huán)境,孕育了綠色、有機的優(yōu)質“木納格”葡萄,使阿圖什成為享譽國內外的“綠色木納格葡萄之鄉(xiāng)”。
食葡萄大有益,中國古籍《神農本草經》就稱贊葡萄“令人肥健,耐饑,忍風寒,久食輕身,不老延年”。葡萄中含有多種人體所需之鐵、鈣、鑲、磷、鉀、鋅、曬等礦物質和維生素,富含氨基酸、果酸、多種酶。
葡萄的營養(yǎng)藥補價值極高,葡萄汁被科學家譽為“植物奶”。醫(yī)學研究證明,葡萄汁是腎炎病人最好的食品,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蛋白質和氯化納的含量,尤其對體弱的病人、血管硬化和腎炎病人的康復有輔助療效。另外葡萄汁還有助于增強肝功能,促進膽汁分泌,是痛風、關節(jié)炎和風濕病患者的輔助營養(yǎng)食品。葡萄是水果中含復合鐵元素最多的果品,是貧血患者的營養(yǎng)食品。
葡萄本身也是一種滋補藥品,具有補血益氣、滋陰生津、強筋健骨、通利小便之功效,主治氣血虛弱、肺虛久咳、肝腎虛、心悸盜汗、腰腿酸痛、筋骨無力、風濕痹痛、面肢浮腫等癥狀。
尤其是“阿圖什木納格葡萄”生長在無污染的綠色環(huán)境中,常年飽受富含礦物質的地下泉水哺育,內含黃酣類物質,可以保護心臟,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特有的自黎蘆醇化合物和曬元素,可以防止正常細胞癌變,并能抑制已惡變細胞擴散,具有較強的防癌抗癌功效,極佳的食補藥效價值,可謂“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以選用沙壤土為好,粘性土壤通氣性差,早春地溫回升得慢,地上部分發(fā)芽快,地下部分發(fā)根慢,水分與養(yǎng)分供應不足造成死亡。但砂質過重的沙壤土和沙土也不宜育苗,沙土升溫過快土壤水分不宜保持。
要選擇充分成熟的枝條,節(jié)間長短適中以5-8cm最好,節(jié)間過長往往發(fā)育不充分。芽苞飽滿,又無病蟲害的枝條,以8-10節(jié)為一段,把這些備用條100枝為一捆埋于地下備來年作扦插條用。埋貯深度以放入枝條上部埋土厚度超過當?shù)氐膬鐾翆雍穸?。井底鋪一層含水?0%的砂土。
把冬貯枝條剪成15-18cm的插條,一般一個插條上要有三個工牙苞(腋芽)最少也要上部一個(備棱芽),下部一個(備生根),從節(jié)結上下各1cm處剪,不能傷及腋芽。頂中平齊剪,下部馬蹄形斜面剪,剪好捆成50枝一個捆在水中浸泡一晝夜。
生根需要的溫度高,發(fā)芽需要溫度低,日平均氣溫10℃時即不可發(fā)芽,插前催根十分重要在各地溫室和大棚十分普遍,可供催根,方法也簡單。把插條整捆排列在一起,要脫斜面朝上,頂部朝下,1/4露在上面,3/4埋地土下,在露出的斜面上用濕鋸末蓋住,大棚內溫度保持30℃-35℃,催根15天后,在斜面上露出白色愈合物和幼根突出物,插后發(fā)芽和生根同步進行,成活率高。用ABT生根粉萬分之一到萬分之三的溶液浸基部4-6小時也可促進生根,提高成活率。
苗圃土壤要深翻平整細碎,以起垅扦插成活率最高,起垅比平地插的好處是,浸潤濕水,接受日光輻射的面積大,地溫升得快。南北方向起垅,底部寬60cm,頂部寬30-40cm,垅高30-35cm。扦插時在上部扦插兩行,行距40cm,株距10-15cm,斜插呈45度角基部朝南,畝插1-1.2萬個插條,頂芽與地表平,微露少許,插后用地膜覆蓋。
插后管理重要的是掌握好破膜時間,破膜放芽時間過早,下部根系發(fā)育不全,水分和養(yǎng)分供應不上,發(fā)芽枯死,破膜過晚,氣溫高,膜內溫度超過30℃,出現(xiàn)“燙芽”。插后25天即可發(fā)芽,但地下生根從自養(yǎng)到異養(yǎng)需要40-45天。
1、異位破膜放風,就是在芽的旁邊打一個孔,既能通風降溫,又不使新芽直接暴露在強烈的陽光下而“燙芽”。
2、放而不露法,就是在芽頂打個孔,在打孔的地方覆以雜草遮住陽光,不致新芽因暴曬而枯死。待出芽達到80%,30-35天即可除去地膜。插條后要經常保持土壤濕潤,土壤過濕影響地溫上升,土壤過干不利發(fā)芽生根,因此要注意澆水,澆水時不可漫過垅頂,浸濕透最好。新苗長到20-30cm高時追一次有機肥和復合肥,到7月中旬,幼苗生長旺季可進行第二次施肥。9月中旬以后要適當控制水肥,促其嫩苗老化,到10月中旬把下部老葉打掉,保證通風透光,促根、莖部干物質積累,培育壯苗,增加幼苗抵抗力,當年新苗株高可達到60cm-100cm,基部直徑達1cm。3-6個分枝,6-10條側根,這樣即可出圃定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