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牛肉丸又稱肉蛋,是玉林市的特產(chǎn)小吃。玉林肉丸潔白、嫩滑、松脆、無渣、味鮮美,富彈性,從高處扔下,可彈起10--20厘米。玉林牛肉丸可謂是最流行的一道菜,便宜量足,有助于消化。玉林的牛肉丸,傳說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它好就好在“脆”字上面。初到玉林城的外來賓客,如果嘗到的牛肉丸是又松又脆、又滑又香、細(xì)嚼無渣、湯清而鮮者,那肯定是上佳貨色。
在玉林,按照當(dāng)?shù)氐某苑ㄟ€可以將牛肉丸配入米粉或伊面當(dāng)中,如果只做牛肉丸湯還可以加入幾個肉餡豆腐角。吃起來爽脆清滑,有彈性,鮮美可口,香而不膩。即便是冬季吃火鍋,玉林牛肉丸也是最好的火鍋伴侶。
先要精選新鮮的黃牛后腿嫩肉,剔去肉筋,切成肉條,然后置一光滑的青石板上,用硬木槌把肉條捶得糜爛,變成肉醬,使之起膠,再加進鹽油并少量枧水、適量生粉和一點點胡椒,又邊捶邊拌和,把它捶成“肉膏”狀,再用手抓起肉醬團用力摜甩于瓦內(nèi),如此反復(fù)多次,直至扯開肉醬又突然放手,它能迅速自動縮回原狀為度。這樣做出的肉丸爽脆而有彈性。接著將做好的生肉丸置開水鍋中速煮,讓其先沉后浮,撈起再進油鍋稍炸(煮)一下。炸(煮)時,一見肉丸膨脹,即要撈出。吃時再放入靚湯中稍煮,配以少許生抽、蕪荽等香料,那是色、香、味俱佳。在玉林,還有將此種肉丸配入米粉,或再加進一點點玉林特產(chǎn)“豉油膏”,這叫“肉蛋粉”,吃來更有地方風(fēng)味。
制作秘訣在于保持新鮮
很多嘗過玉林牛肉丸的外鄉(xiāng)人都會提出一個疑問:為什么玉林牛肉丸那么爽脆嫩滑、富有彈性呢?的確,入口感覺“卜卜脆”(玉林話,意為很爽脆)是玉林牛肉丸的一個主要特點;用力捏一捏牛肉丸,牛肉丸能很快恢復(fù)原狀,這是挑選好牛肉丸的一個竅門。那么,到底是什么造就了玉林牛肉丸的獨特品質(zhì)呢?下面介紹一下玉林牛肉丸的制作秘訣。
制作牛肉丸只能在早上進行,因為牛剛宰好,肉新鮮。制作牛肉丸必須選用生宰鮮牛肉,而且鮮牛肉宰后不能超過6個小時。這就是為什么牛肉丸只能在早上制作的原因。每一批送來的鮮牛肉,都要逐塊檢驗。接下來是選肉,選肉很關(guān)鍵,最好是里脊肉和臀肉,后腿肉次之。做牛肉丸的人會用刀背用力敲了一下一塊肉,只見被敲打的部位迅速彈跳幾下,鼓了起來,行話稱之為‘生肉’,很新鮮,還有彈性,‘生肉’不能注水,摸起來比較粘手。
確保來料新鮮后,工人開始“改肉”:把鮮牛肉切成小塊,每塊3~5厘米,再把肉筋、肉膜切除。隨后絞肉,把肉絞碎后再打肉漿。若是手工制作,捶打肉漿要用荔枝木槌在青石板上進行,青石板要有一定的厚度以便散熱;捶打時快慢適度,用力要均勻,邊捶邊翻動,這樣才能防止生肉發(fā)熱變成“熟肉”,要不制作出來的肉丸就不爽脆了。
由于人工捶打肉漿效率低、產(chǎn)量低,現(xiàn)今大部分牛肉丸作坊都改用機械制作。作坊的機械為兩部分:兩臺打漿機,前面一臺是夾層的,里面裝有冷水用于散熱;后面一臺則主要用來調(diào)味:把鹽、味精、糖和水按比例調(diào)進肉漿中拌勻。打好的肉漿有膠汁,很粘稠,可以拉絲,黏性極強。
打好的肉漿還得迅速倒在大桌子上,鋪開并四下攪動散熱,預(yù)防肉漿凝固。在這幾道工序中,為了保持新鮮,預(yù)防生肉變“熟”,可謂步步控溫。此外,制作間里的空調(diào)溫度一直保持在20攝氏度左右,肉漿散熱臺邊還有一臺巨大的風(fēng)扇呼呼生風(fēng)。
一盆盆肉漿端出來,工人們又恢復(fù)了手工操作:坐在水鍋邊,一手?jǐn)D出玻璃球大小的肉漿,一手用瓷勺一舀,輕點水面,粉紅的肉丸便浮在水面上了。
熟練、靈巧的手翻飛著,一會兒,大鍋里就密密麻麻都是牛肉丸了。在熱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后,粉紅粉紅的肉丸慢慢變白。肉丸是在熱水里慢慢浸熟的,不能一次就燙熟,否則它會膨脹松軟,肉失去彈性就不脆口了。每一口大鍋的水溫都不一樣,分別是30℃、50℃、80~90℃,牛肉丸循序漸進依次在三口大鍋中浸泡一定時間,最后撈出,用純凈水過冷河快速降溫,瀝干水后就可以上架待售。
通常制作好的牛肉丸,只有八九成熟,所以買回來的牛肉丸,一定要煮熟才能吃。烹調(diào)方法有各種各樣的,可以打湯,也可以熱炒。打湯時不能在鍋里煮太久,待湯鍋水開后放進去幾分鐘即可。牛肉丸好吃,但不易保存。在0~-3℃冷藏,大約可以保存一星期。玉林牛肉丸不宜速凍,速凍會使水、肉分離,牛肉丸就不爽脆了。若速凍了,烹煮前最好慢慢解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