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南昌果卓舞(西藏自治區(qū)),編號:Ⅲ-39
(1)批次/類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西藏自治區(qū)
(3)保護單位:貢嘎縣文化局(文物局)
2、卓舞(瓊結久河卓舞),編號:Ⅲ-39
(1)批次/類型:2014年(第四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西藏自治區(qū)瓊結縣
(3)保護單位:西藏瓊結縣文化局(文物局)
3、卓舞(斯馬卓),編號:Ⅲ-39
(1)批次/類型:2021年(第五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西藏自治區(qū)日喀則市
4、卓舞(熱振曲卓),編號:Ⅲ-39
(1)批次/類型:2021年(第五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
相傳公元八世紀中葉,第三十七代藏王赤松德贊在蓮花生等佛教大師的協(xié)助下,在雅魯藏布江北岸上興建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時,白天工匠們辛辛苦苦修建的墻壁到了晚上就被妖魔毀掉。為了迷惑鬼神,蓮花生大師從達布地區(qū)邀請了卓巴七兄弟(跳卓舞的演員)跳卓舞鎮(zhèn)魔,從此卓舞就在山南盛行開來。山南大部分村莊都有卓舞隊,后來這一舞蹈形式又逐漸流傳到其他地區(qū)。這表明山南昌果卓舞距今至少已有1300年的歷史了。
清人李心衡所著《金川瑣記》中稱,藏民"俗音跳鍋莊嘉會",其舞蹈形態(tài)是"男女紛沓,連臂踏歌"、"攜手成圈,騰足于空……"。鍋莊舞除禮贊佛菩薩寺院之外,更多的是寄物言情歌詠山川景色,贊美家鄉(xiāng),傾吐愛情,歌頌幸福生活等。如歌詞中有"雪山啊,快閃開,雄鷹要展開翅膀;森林啊,快讓路,青年人要邁步狂舞……"的豪情奔放。其舞姿矯健,動作挺拔,既展現(xiàn)舞姿又重情緒表現(xiàn),顯示了藏族人民的膘悍氣質。
卓舞共由18段組成:1.三步鼓點;2.鸚哥;3.安土凈地;4.蓮花生巖上打樁;
5.雄獅跳躍;6.虎獅爭斗;7.連環(huán)套;8.旃檀仙女;9.桑耶墻角的基石;10.三擊臥地;11.擊鼓;12.烏鴉行金剛步;13.國王上座;14.財運門;15.臣民;16.禮拜供施;17.大象側臥;18.九步鼓點。卓舞集動作、韻律、技巧、節(jié)奏于一身,各方面相互協(xié)調、高度統(tǒng)一,因難見巧,魅力無限。
德欽奔子欄一帶的鍋莊舞曲調低沉典雅、渾厚豪邁、凝煉深沉,拖腔多而長,猶如巨浪起伏,舞姿舒展灑脫,象雄鷹展翅。香格里拉一帶的鍋莊舞曲調輕快活潑與豪放相濟,跳舞時,參舞者皆彎腰搭肩,舞蹈始而平穩(wěn)緩慢,臨近結束時動作小巧迅速,變化較快,歌舞都在歡樂熱烈的氣氛中結束。德欽的鍋莊自始至終有嚴密的順序,一般程序為:儀瓦(鍋莊序歌)、央卓(招福鍋莊)、思卓(迎賓鍋莊)、堆卓(贊頌鍋莊)、宗卓(相會鍋莊)、主卓或彰卓(辭別鍋莊)、卦卓(挽留鍋莊)、扎西巨(鍋莊結尾歌),除序和尾歌外,每個程序的鍋莊都有數(shù)調或數(shù)十調曲子,但跳唱時必須按程序來進行,跳完這道后再跳下一道程序。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鍋莊舞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卓舞所用的腰鼓鼓幫上拴有兩條鼓帶,一條圍扎在表演者腰上,一條圍扎在表演者大腿根部,將圓鼓豎著固定于腰左。表演時傳統(tǒng)的隊形基本為圓形,表演者分領舞(阿熱)和群舞(卓巴)兩類。在整個表演隊伍中領舞者人數(shù)2至6名不等,他們不帶腰鼓,主要是提醒動作變換順序,控制節(jié)奏速度,其動作韻律性強,姿態(tài)基本上同于群舞,但難度較小,領舞者均由熟知整個卓舞的動作、順序、有較長表演經(jīng)歷的人員擔任。群舞表演者邊擊鼓邊按鼓點節(jié)奏起舞,同時舞蹈動作把長發(fā)辮子揮舞成"∞"、"○"等形態(tài),動作粗獷豪放,剛勁威武,節(jié)奏感強,變化多端。
就全藏區(qū)而言可分為農(nóng)區(qū)果卓(藏語叫"玉卓")牧區(qū)果卓(藏語叫"仲卓")、寺廟果卓(藏語"曲卓")三種。
農(nóng)區(qū)果卓以昌都果卓最為有名。節(jié)日、慶典、婚嫁喜慶之際,壩場上,庭院里,男女相聚,男性著肥大筒褲,有如雄鷹粗壯的毛腿,女性脫臂袍披于身后飄逸灑脫。男女各站一邊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帶頭啟唱,歌聲噱亮而富于穿透力,舞者和著歌聲作"甩手顫踏步"沿圈走動。當唱詞告一段落后,眾人一齊"??!"的一聲吼叫,頓時加快節(jié)奏,撒開雙臂側身擰腰大磋步跳起,控舞雙袖載歌載舞,奔跑跳躍變化動作。男性動作幅度較大,伸展雙臂有如雄鷹盤旋奮發(fā)。女性動作幅度較小,點步轉圈有如鳳凰搖翅輕舞。舞群中不時發(fā)出"啞啞"的呼叫聲,催動舞蹈情緒直線升騰,在狂熱氣氛中盡興而止。
牧區(qū)果卓盛行于藏北羌塘草原,也廣泛流傳在藏區(qū)半農(nóng)半牧的雪域牧場上。遼闊的藏北草原每逢過年節(jié)慶、婚嫁志喜,恭迎恭送權貴佳客,都要唱歌跳舞。尤其是夏天各地要舉行一年一度的"亞吉"節(jié),俗稱賽馬節(jié)。白天舉行跑馬射箭,表演牦牛舞,熱巴舞等活動;晚上燃起等火跳果卓,通宵達旦。牧區(qū)果卓典型動作有胸前雙統(tǒng)手(象征卷羊毛圈),腳下踏步跳躍,前頓步按左右翻身,大跨步,跪拜跳等,不斷變化組合成令人眼花紛亂的動作。男女動作一樣,但男子動作大、宣泄奔放,女子動作較小,相比之下含蓄明快。男性起舞往往脫開身上的披袍,雙手伸開緊拉雙袖,邊跳邊繞袖花,因而"繞袖花"成為牧民果卓舞的一大特色。
寺廟果卓,多出現(xiàn)在寺院內的宗教節(jié)日場合。這種宗教性很濃的民間歌舞,節(jié)奏緩慢、氣氛莊重,充滿強烈的理性意味。其歌詞、曲調、舞蹈以及表現(xiàn)內容、表演的時間和場合都是特定的。《清史稿·樂志》說這種鍋莊是"司舞十人,每兩人相攜舞,一服蟒袍戴翎,掛珠,斜被黃藍二帶,交如十字。一服藍袍,掛珠,斜被黃紫玉帶,交如十字……"。這正是借人表演的禮儀果卓舞。
奔子欄在待客時以鍋莊歌舞形式表現(xiàn)系列禮儀程序,有“祝福鍋莊”、“逐客鍋莊”、“贊頌鍋莊”、“相會鍋莊”、“辭別鍋莊”、“挽留鍋莊”、“送別鍋莊”、“祈福鍋莊”等種類,在全國各藏區(qū)十分罕見。其曲調分“吆”、“卓金”、“霞卓”、“卓草”四個部分。香格里拉鍋莊分古、新兩種,“擦尼”是古鍋莊,歌詞內容、舞步形式都較古老,具有濃厚的祭祀性質,有專門的動作和歌詞,多為宗教界和老年人喜愛;“擦司”是新舞,系隨著不同時代而新編,迪慶藏族鍋莊的歌、舞、詞都很豐富,唱詞以三句為一段。凡遇喜慶佳節(jié)、新居落成、婚嫁喜事,人們不分男女老幼都要聚集在一起跳個通宵,表示歡慶和祈福。
“果卓”即人們常言的鍋莊。果卓是當?shù)貙9┪椿榍嗄陚冞M行交誼、娛樂,小有名氣的“鍋莊”舞蹈。每當節(jié)日,左近村寨的青年男女就會穿上自己繡制,鑲嵌著紅、綠、藍、黑各色花邊的桃紅、湖藍色長袍、圍裙和鞋尖向上勾起的繡花“云云”等節(jié)日盛裝,把黃土鋪地的場院點綴得如同色彩繽紛的花壇。在他們那一張張棱角分明、黑里透紅的面龐上,閃爍而明亮的眸子不時地流露著青春的健美和特有的山野朝氣,使高原上燦爛的陽光也較之遜色。
總之,果卓是藏民族在雪域高原這一人類生存極限之地創(chuàng)造的至今仍然鮮活存在于社會生活中的輝煌燦爛的文化遺產(chǎn)。可以說,果卓作為藏族傳統(tǒng)舞蹈文化中一個獨特的景致,在世界舞蹈之林中也是獨樹一幟的。果卓不僅是藏族悠久、燦爛舞蹈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現(xiàn)存民族體育文化中歷史最悠久、最能體現(xiàn)藏族體育特色、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個項目,是全人類的極為寶貴的藝術財富。果卓與其母體藏族傳統(tǒng)文化一樣,作為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中一個比較獨特的民族項目,它的虛擬寫意的表現(xiàn)手法,程式化的表演手段以及其中唱詞的風格都與其他古老民族的傳統(tǒng)體育鳳格相接近,如漢民族傳統(tǒng)體育和希臘、印度舞蹈體育。并且,它的個性特征和民族特色以及民間原創(chuàng)意味最濃,有特殊的研究和保護價值。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山南昌果卓舞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