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苗鼓的生產年代,眾說紛紜,有苗族南遷時由漢朝傳入之說,有苗族自古就有之說,有苗族遠古征戰(zhàn),為激發(fā)士氣、統(tǒng)一行動而發(fā)明鼓。其中漢朝傳入說認為苗族鼓舞源于漢代以前,產生在苗族祭祀活動中。
湘西苗族鼓舞歷史久遠,在與外來勢力的爭斗和反抗封建朝廷的過程中,苗鼓號角起到了號召與激勵民眾的作用,形成巨大的民族凝聚力,苗鼓更是成了湘西苗族的圣物。自古以來,苗族鼓舞的表演即蘊涵了苗族人民的虔誠信仰和勇于創(chuàng)造、頑強拼搏的民族精神。保護和開發(fā)湘西苗族鼓舞對研究苗族的歷史、戰(zhàn)爭、宗教、遷移、生產、愛情、民俗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湘西苗鼓是由鼓框、鼓皮、鼓釘、鼓槌等部件制作而成,框是用黃桑樹干或杉木樹干制成,皮是牛皮,釘是鐵釘,槌是杉木干。古代的苗鼓是什么樣子?用什么材料制成?溯其鼓源,我們發(fā)現苗族的鼓同漢族的鼓是有區(qū)別的。據許慎《說文》記載:"鼓,郭也,春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鼓。"《易》則載:"鼓之以雷霆",把鼓作為雷神的化身,意指祭祀祭神的"神器"。以此斷言,鼓在古代不是作為娛樂之物,而是祭祀通神、威鎮(zhèn)鬼邪的神器。苗族的鼓樂在古代可能也只有這樣的功能,只不過時代演進而使其有所變化。根據考證,苗鼓最先為掏空的樹干和竹幫,以后又發(fā)展為銅鼓,到后來才用獸皮作響器,最終才產生了類似現代的苗鼓。兩千多年前,屈原在《禮魂》中道:"成禮兮會鼓,傳芭兮代舞??渑馊菖c,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它表達了當時祭祀時打擊苗鼓的歡樂之情。唐朝段安節(jié)的《樂府雜錄》中記載有"鼓樂手、葫蘆笙",其鼓樂就是指苗族的鼓樂,部分苗族仍在使用。
鼓舞動作的內容主要分為生產勞動、生活習俗、武功拳術和動物動作四大類。生產勞動動作如犁田、挖土、種地、插秧、挑谷、曬谷、挑煤、扯爐、送糧、上山、下山等;生活習俗動作如打粑粑、梳頭、挑花、織布、紡織、推磨、洗菜、淘米、煮飯、洗衣等;武功拳術動作如雪花蓋頂、舞擋、背箭、拳術等;動物動作如猴子上樹、猴子打包谷、抓癢、貓兒洗臉、抖癢、獅子滾繡球等。
鼓舞的基本步伐有四種:
1、三步。即左右腳在前面交叉替換,用表演生產勞動動作,如插秧、挑谷、等動作;
2、前面小踢腿步和兩邊跳小踢腿步。此步伐為女子鼓舞動作,其動作幅度不大,柔軟優(yōu)美。此步伐源于古時女子因無鏡照面,借水顯影,故而形成小踢腿動作;
3、滾翻身法。即打鼓時身體滾翻,方向不一,旋轉打鼓,靈活輕快,變化多端,用于表演上山、下山、過坳等動作;
4、踩三角走三步。此類步伐主要用于表演武術動作;表演時眼掃兩邊,擋住刀槍,防卸襲擊,動作干凈,出手有力,變幻無常,最高境界打出3/8節(jié)奏,這種打法現今仍然用于鍛煉身體。
表演鼓舞的男女穿節(jié)日盛裝,男子上穿合身滿襟衣短衣,無領,胸部及下邊滾花邊,下著長花裙(巴裙)或大口花褲,腳穿男式船頭花鞋,夏天多穿麻草鞋,頭戴絲絨大黑頭帕或花帕,耳掛碗口大小銀耳環(huán),頸部配一至三根銀項圈,手戴銀手鐲。女子更為隆重,頭戴銀帽或重疊大黑頭帕或花帕,耳飾龍頭耳環(huán)、瓜子耳環(huán),頸部配三至八根銀花項圈,手戴二至四幅銀手鐲。胸掛銀鏈、銀花、銀牙簽、銀鈴、銀蝴蝶、銀牌、銀披肩等裝飾品,身穿鑲花大肩衣,下穿百褶裙或鑲花大花褲,腰系繡花圍腰,腳穿女式繡花鞋。男女服裝色彩艷麗,耀眼奪目。一場鼓舞表演,就是一場別開生面的苗族服飾展演會,更是一道精美的苗族文化大餐。
在湘西苗族中鼓舞的節(jié)奏各地不同。如花垣、保靖、吉首等縣市和古丈的一部分地區(qū),鼓點和鼓邊打法獨具特色,伴奏常在雙邊,以雙手一快一慢來調節(jié)節(jié)奏。即左手打兩拍,右手打一拍,打到高漲時,敲邊鼓也隨之加快。在花垣縣境內還有一種鼓點,節(jié)奏極為復雜,敲邊左手節(jié)奏為2/4拍,右手則打3/4拍,即左右手同時打第一拍,右手第二拍,左手停,右手打第三拍與左手打第二拍同時進行。這種千變萬化的節(jié)奏主要用于鼓舞表演中的拳術動作。因動作復雜,會打這種鼓舞的人不多。
苗族鼓舞節(jié)奏非常復雜,用不同的節(jié)奏可以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常見的節(jié)奏有3/4、2/4、4/4三種,極少數人打出3/8的節(jié)奏來。表演時動作明快,如行云雷電,似高山流水,鼓手兩手不彎曲,節(jié)奏重且有力,如精武表演。
為營造更為活潑的氣氛,苗族鼓舞除敲邊伴奏外,還配上了銅鑼、嗩吶、土號等樂器,大型活動時還加二胡、三弦等樂器伴奏,場內氣氛十分熱烈火暴。
新中國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苗族鼓舞新的傳承形式正在興起,那就是學校傳承與培訓機構的傳承。即在學校與培訓機構的課堂內傳承學習苗族鼓舞的表演技藝。這是時代和社會的需要和要求,學校傳承主要是通過湘西州內的高校、專業(yè)藝術院校以及各縣市中小學的來完成,鼓舞進入各級各類學校的藝術與體育課堂。比如吉首大學體育學院,就將苗族鼓舞列入民族傳統(tǒng)體育專業(yè)的必修課之中。吉首市民族中學與矮寨中學,都是將苗族鼓舞列入音樂舞蹈課程與體育課程之中。另外,由苗族鼓王或鼓舞傳人在吉首市也開辦了一些苗鼓培訓機構,專門教練苗族鼓舞。
苗鼓是湘西苗族的圣物,自古以來,苗族鼓舞的表演包涵了苗族人民的信仰和民族精神,保護苗族鼓舞這一藝術形式,對提高苗族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質,構建和諧,培養(yǎng)苗族人民勇于創(chuàng)造,頑強拼博的精神將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歷史上苗族鼓舞產生在苗族的祭祀活動中,常與儺歌、儺戲交替表演或聯(lián)合表演。更深入地對苗族鼓舞進行發(fā)掘、搶救,對中國舞蹈、中國音樂、中國儺文化的深層次研究將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苗族鼓舞這種深受苗族人民喜愛的民族舞蹈藝術,多次派出舞蹈專業(yè)工作者深入苗寨村落,搜集、整理、傳承、保護苗族鼓舞的舞蹈素材及表演藝術。1953年,鳳凰縣落潮井苗族藝人麻管送、麻順太赴北京參加全國第一屆民族民間音樂舞蹈匯演,表演了精湛的苗族花鼓并獲獎。1955年,古丈縣苗族女青年龍彩蓮被選拔為中國青年代表團成員,參加了在波蘭舉行的第五界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表演了苗族女子單人鼓舞并獲得好評。此外,苗族第一代(新中國成立以后)女鼓王龍大姐,被原中南民族學院聘為客座教授,專門傳授苗族鼓舞。1991年,第二代鼓王龍菊蘭赴新加坡參加國際民間藝術節(jié),表演苗族鼓舞獲得極大成功。
湘西的苗鼓有慶年、慶神兩種,隨著苗族人民審美情趣和鼓樂承傳的變化,一般在農歷"四月八"、每年春節(jié)前后、趕秋、椎牛、豐收喜慶、婚嫁、迎賓客等重大活動里,他們都以鼓樂相迎,以鼓樂作為抒發(fā)自已情感的特殊方式。苗鼓溯源,筆者贊同苗族學者石啟貴的觀點,石啟貴在《湘西苗族實地調查報告》中論述:"苗人在環(huán)境上,苦于種族、政治、經濟之壓迫,無以進展,故文化知識較落人后,而所居之地,又在荒山峽谷之間,出作入息,少與漢人接近,坐井觀天,孤陋寡聞。若不尋求一種娛樂,則不足以資人生樂趣、提高思想、活躍精神、促進健康,而有裨益于人身者,僅鼓樂一項。"此時,苗鼓的社會功利作用得以充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