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民間剪紙品種繁多,因習俗與用途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幾類:一是“喜花”,此類以婚嫁喜慶為主,二是“福祿壽花”以生辰、壽誕等圖案為主,三是“素花”,此類為喪事專用,具有濃重的宗教迷信色彩。四是“?;ā?,皆為日常生活中的事項為主。
1、傳統(tǒng)型剪紙
余姚市臨山、湖堤、大嵐、陸埠、鹿亭等地,仍有一批老年婦女,剪紙成為她們一種割舍不斷的愛。湖堤村有二位七十多歲的老大媽自幼剪紙、繼續(xù)母業(yè),還應親友婚事、鄰里相約而剪一些日常生活“剪花”,她們所剪的“剪花”大多是25厘米見方的大幅,造型有方、圓、對角樣式,圖案有石榴、蓮花、頭、花、葉等,代表作有“榴開百子”、“連生貫子”,反映了姚北農村社會舊有多子多福的一貫傳統(tǒng)。陸埠的三位老大媽剪紙題材各異、形式不同,有剪繡花樣見長的、有剪四角窗花見長的,代表作有“喜鵲登梅”,專用于婚禮“喜花”。
2、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結合的剪紙
馬渚鎮(zhèn)后周村楊毓華,是我市眾剪紙婦女的代表。八十年代從學校退休后,空余時間應村中親朋好友,教師同行的婚事,生日而剪“喜花”,剪出的圖案既有四角配對的窗花,又有即興創(chuàng)作吉祥寓意的“小花”,主要代表作有“十二生肖”、“迎澳門回歸”,其中“十二生肖”剪紙入選1997年浙江民意剪紙大展。
3、文人畫創(chuàng)作剪紙
余姚鎮(zhèn)城漲小學青年教師胡國君,是余姚市年輕一代剪紙能手的代表。近年來多幅剪紙見諸于報刊,這是與余姚市六、七十年代配合時政宣傳而創(chuàng)作的藝術剪紙一脈相承,在原有基礎上,她在文人化剪紙作品中,結合師范所學的美術基礎,進行藝術再創(chuàng)作,主要代表作有“舜江樓”等,她的文人畫創(chuàng)作剪紙藝術,順應了社會發(fā)展的必然。
浙江余姚民間剪紙藝術是一種文化與剪紙、工藝相結合的一種傳統(tǒng)民間技藝,她是昔日女性才藝和聰明的一種象征,她的延續(xù)和傳承與民間的日常生活、民間習俗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昔日女性特別是姑娘主要是繡花,而一部份的繡花工藝中,藝樣就是用紙剪出來的,同時,在生活習俗中,有不少的民間習俗和民間節(jié)日中,都要用剪紙來體現(xiàn)人們的情感和祈求,如新年第一個“立春日”,民間有報春牛的習俗,如姑娘們便會用紅紙剪一“春牛圖”,帖于門庭以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二月初二閨女吃露天飯,姑娘便要剪麻雀、繁花等圖案,捎給百花娘子,祈求美貌、聰明,又如剪十二生肖圖,其中剪一大花貓,在耳朵上扎上紅頭繩,掛在谷框、米缸等處,以防老鼠偷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