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來,各種文化的相互融合,形成了黑龍江的傳統(tǒng)剪紙的鮮明特色。它多采用“剪影起花”的方式剪出形象,再用松煙熏黑,在畫面鏤空處的背面襯以五彩紙片,具有白山黑水的東北雪域的、對比強烈、爽朗濃重的風格。這種形式特別適宜貼于墻面,而北疆天寒地凍,窗紙結滿厚厚的雪霜,是不便于貼窗花的。由于套襯色的必要,這種剪紙的線條一般粗而且有力,形成的分割也比較整體,以便有充分的黑色線形的分量,壓住斑斕色彩對形的干擾。
方正剪紙是東北民間的一種特色剪紙,流行于黑龍江省方正縣一帶。清代中葉,隨著東北地區(qū)的開禁,關內移民大量涌入黑龍江,帶去了許多中原民族民間文化的成果,剪紙技藝即在這一時期傳到方正。經(jīng)過當?shù)鼐用竦牟粩嗯?,方正剪紙逐漸形成了與中原剪紙不同的地域特色。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方正剪紙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既掌握傳統(tǒng)剪紙技藝又善于表現(xiàn)新生活的剪紙藝人。方正剪紙古樸純美,充滿藝術魅力,剪紙藝人師出多門,流派紛呈。1993年,方正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xiāng)”。
方正剪紙融合當?shù)貍鹘y(tǒng)與外來藝術之長,形成富于東北民間藝術特色的粗獷簡練之風,它在制作時采用自制的剪紙用具,技法獨特,講究裝飾,表現(xiàn)題材多樣,造型質樸可愛,構圖秀逸雋美,為東北民間藝術產(chǎn)生發(fā)展的研究提供了鮮活例證。
海倫剪紙是黑龍江省海倫的東方紅、護林、雙錄、倫河、海興、海北、長發(fā)等地的剪紙,地處小興安嶺腳下的海倫市,原是清初皇帝圍獵場。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漢、蒙、回、朝鮮等民族的墾民麇集于此。他們帶來了我國北方豐富多采的剪紙、刺繡等工藝美術,和滿族、鄂倫春族的撥云子、印麻花等工藝相互借鑒,融匯結合,逐漸形成了剪紙藝術,1993年,海倫已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剪紙之鄉(xiāng)”稱號。
海倫剪紙主要采用燈煙熏,剪刀剪,都是簡單的花鳥、動物、人物圖案來制作掛錢、窗花等,由本地少數(shù)民族與漢移民的交匯,初步形成了粗獷豪放的北方剪紙藝術風格,花草蟲魚、飛禽走獸等,造型簡潔洗練,刀鋒粗獷有力,冨有寫意神似的特點。
“嬤嬤人”,又名媽媽人兒,是滿族民俗剪紙的俗稱,是極具滿族特色的民間剪紙,是薩滿教嬤嬤神的崇拜在民間的遺存。北安嬤嬤人剪紙包括嬤嬤神、嬤嬤人、招魂兒等多種形式,質地多為各種紙質,偶見樺樹皮、玉米皮、闊葉質材等,剪紙形象以女性居多,偶見男性形象,與吉林長白山地區(qū)的嬤嬤人剪紙造型相類,正面站立,雙手張開,五指分明,五官陰剪,鼻子三角形或近三角形。
北安嬤嬤人剪紙作品的創(chuàng)作題材主要以滿族民間信仰、民間傳說、民俗風情、傳統(tǒng)紋樣為主,造型古樸、豪放,構圖飽滿,裝飾性強,個人色彩強烈,表現(xiàn)滿族生活情趣與樸素奔放的審美意識,地域特色十分鮮明。
在依安地區(qū),剪紙作為一種文化傳承形式,已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民俗底蘊。每年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和宴會上,剪紙作品往往作為主要的室內裝飾和饋贈禮品,大大增強了節(jié)日的歡樂氛圍和文化底蘊。
依安剪紙的特點在于其造型精細,線條流暢,充滿了民間的生活習俗和文化特色。藝人們通常從自然景觀、動物、植物、家常用品和民間傳說等多種元素中獲得設計靈感,然后運用手工技藝,不斷調整和改善創(chuàng)作,最終呈現(xiàn)出一幅幅惟妙惟肖的藝術作品。
崔玉珍,女,1926年生于山東省臨邑縣,漢族。從七八歲時受祖母、母親的影響開始剪紙,后經(jīng)幾十年的實踐探索,在民間剪紙的技藝和技法上有了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剪紙藝術風格。其作品可分為“喜慶類”、“動物類”、“花草類”、“人物類”四大類數(shù)百種,作品中突出表現(xiàn)民間剪紙的對稱式、折疊式兩大技術方法。
以山東為主闖關東而移去的內地人,也把各地的窗花剪紙帶到黑龍江,他們的作品開始較為固執(zhí)地堅持著關內漢族不同區(qū)域的傳統(tǒng)剪制方法和審美趣味,這不僅影響到本地原有的風格,也把內地剪紙紋樣的文化象征滲透入其中,生成異域文化的混血兒——陰陽并舉、剛柔相濟、粗中見細、藝術獨秀的黑龍江剪紙。
國家級非遺:方正剪紙、海倫剪紙;
省級非遺:北安嬤嬤人剪紙、依安剪紙、崔氏剪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