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特征
霄坑綠茶外面樸實無華,茶葉品質好,茶樹體內積累營養(yǎng)豐富,使鮮葉中內含物質,特別是芳香物質、氨基酸、茶氨酸及水溶性成分,含量較高,而影響茶葉香味的花青素、酯型兒茶素等成分相對低。所以霄坑綠茶香氣清高,滋味濃厚甘爽,品質好。霄坑綠茶具有綠葉清湯的品質特征。
地理標志
根據《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規(guī)定,池州市貴池霄坑村生綠茶葉專業(yè)合作社申請對"霄坑綠茶"農產品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經過初審、專家評審和公示,符合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程序和條件,農業(yè)部決定于2010年12月24日準予登記。
保護范圍
池州市貴池區(qū)梅村鎮(zhèn)霄坑村全村12個村民組及棠溪鎮(zhèn)西山村高塘村民組共13個村民組茶園,位于九華山山脈。地理坐標為:東經117°28′51″~117°34′46″,北緯30°19′02″~30°22′47″。
產地環(huán)境
霄坑村位于佛教圣地九華山的后山,生態(tài)資源豐富。霄坑村原有六個村民組,后應新農村建設、行政區(qū)劃調整的要求,將鄰村雙村村合并后與霄坑村并稱霄坑村。其中原有的六個村民組是主要的產茶地,尤其是位于高海拔的霄坑村五隊,生產的綠茶形似龍須,是霄坑優(yōu)質生態(tài)綠茶生產的核心代表。
生產規(guī)模
霄坑綠茶一直保持著原始生長狀態(tài),村民在日常農耕中也奉行原始的以蟲治蟲耕作方式,不使用任何化肥農藥。在霄坑村口可以看到禁止化肥農藥進村,確保食品優(yōu)質安全大幅標語。霄坑村原生態(tài)的茶葉生產模式,確保了霄坑茶綠色、健康的品質。2012年,霄坑村茶葉已成為一個知名品牌,全村發(fā)展茶園4000余畝,年產茶葉5萬余公斤,茶葉年銷售收入2000多萬元。
制作工藝
綠茶加工,簡單地可以分為殺青、揉捻和干燥三個步驟,其中關鍵在于初制的第一道工序,即殺青。鮮葉通過殺青,酶的活性鈍化,內含的各種化學成分,在沒有酶影響的條件下,由熱力作用進行物理化學變化,從而形成了綠茶的品質特征。
1、殺青
殺青對綠茶品質起著決定性作用。通過高溫,破壞鮮葉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類物質氧化,以防止葉子紅變;同時蒸發(fā)葉內的部分水份,使葉子變軟,為揉捻造形創(chuàng)造條件。隨著水分的蒸發(fā),鮮葉中具有青草氣的低沸點芳香物質揮發(fā)消失,從而是茶葉香氣得到改善。 除特種茶外,該過程均在殺青機中進行。影響殺青質量的因素有殺青溫度、投葉量、殺青機種類、時間、殺青方式等。它們是一個整體,互相牽連制約。
2、揉捻
揉捻是綠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過利用外力作用,使葉片揉破變輕,卷轉成條,體積縮小,且便于沖泡。同時部分茶汁擠溢附著在葉表面,對提高茶滋味濃度也有重要作用。 制綠茶的揉捻工序有冷揉與熱揉之分。所謂冷揉,即殺青葉經過攤涼后揉捻;熱揉則是殺青葉不經攤涼而趁熱進行的揉捻。嫩葉宜冷揉以保持黃綠明亮之湯色于嫩綠的葉底,老葉宜熱揉以利于條索緊結,減少碎末?,F在除名茶仍用手工操作外,馬邊綠茶的揉捻作業(yè)已實現機械化。
3、干燥
干燥,蒸發(fā)水分,并整理外形,充分發(fā)揮茶香。干燥方法,有烘干、炒干和曬干三種形式。綠茶的干燥工序,一般先經過烘干,然后再進行炒干。因揉捻后的茶葉,含水量仍很高,如直接炒干,會在炒干機的鍋內很快結成團塊,茶汁易粘結鍋壁。故此,茶葉先進行烘干,使含水量降低至符合鍋炒的要求。
榮譽認證
1999年中國國際農業(yè)博覽會會上,霄坑茶葉獲得了金獎,并走進了中央電視臺的小崔會客廳。曾被中國著名茶葉專家陳椽教授以"花香花味、中國茶圣"等美譽稱贊。霄坑綠茶是安徽省第一個獲取國家環(huán)保局有機食品發(fā)展中心認證的有機食品,并頒發(fā)了有機(生態(tài))食品生產、加工、DFDC銷售許可證書,連續(xù)四年獲國際名茶稱號,2001年被評為安徽省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名牌產品,2002年被評為安徽省名牌產品。
質量控制技術
國家標準:AGI2010-09-00440。